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增加不了图片?手机上也不可以= =
在很久以前,我既不明白奋斗的意义,也不明白艺术这类定义为“美”的事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或许,奋斗还是好理解的,就如同农民的耕种,不去劳作那就连老天爷都不赏饭吃。那生活中常见的“美”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就是为了看着舒服,或者辛苦做事后无意间抬头的震撼和抚慰?
艺术又和美,其实是有分别的。事实上,具有艺术价值的事物并不一定是美的,很可能还会让人看着恶心,或者茫然,最起码的是有距离感——不是每个人都赞赏到位。而美则不同,满眼茂盛又垂密的大自然是美的,让每个人都感到心旷神怡的;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是不论肤色和年龄又或者是经历,人人都能一眼评定是美的诱人的。
其实,艺术也没必要觉得高不可攀,它是历史的产物,除了跟随作者的心之外,很多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订制品。而之所以觉得有距离感,那是因为时代变了。我们今天的人跑到100年前那都是异类。
事实上,一个人具有的能力是他的底线,而一个人的想象力则是一个人的上限。这话放在如今这个满世界技术猿的时代可能不公平,而且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确实是有太多能靠技术就别废话的情况。但其实大部分的技术猿也真的就只是底层漫步的技术从业者,而如今能看到的不管是靠数学还是密码学来操作的可以获利的东西,放到未来10到20年再看,这不过是处在子宫里孕育的一个没有外界干扰和忧愁的“胎儿期”罢了。
当然,光有无尽的想象力却不符合现实的需求或者强逆着现实来做事,也会很荒唐。2016年上映的一部动画电影最开始打着实现梦想的旗号吸引了无数观者,最后却落得好多骂名,这里面最大的原因不是故事缺乏想象力或者不够美。而是跟现实所作所为的严重脱节。虽然故事本身就架构在一个奇幻的世界,但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本质不变,就算是换成了老鼠捉猫,里面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伏击、捕捉、玩弄等情况也是随之变化的。而不是老鼠捉猫就光老鼠捉猫,其余的一系列情况不存在了。
在不久之前看一篇文章,作者在给著名大学做演讲的时候发现,参会的学生中读过雪莱最著名作品的连1%都不到。更有甚者还有把作业带到会议室做作业的。这文章主要是探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评价好与坏,以及很多占用着国家大规模优质教育资源的年轻人,确实不应该只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
不管承认与否,文学作品(语文)其实都占到了传统教育中“怡情”的很大部分,因为事实上,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课,本质上不是一门课的设置或者老师有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于这份教育的认知以及侧重就决定了它承担不了怡情的作用。
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学的校乐队,总是需要和各个同学的班主任和家长争取更多的训练时间,但什么时候你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的科任老师是需要争夺这份时间的?
其实还要感谢语文课的设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承担了我对美好的幻想以及期待,可以不厌其烦的翻看书中选读的的文章。无论是最开始时候怎么读怎么觉得无聊的孔子的作品,还是觉得严肃得沉重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又或者充满意境又有着欢快气息的巴金先生的作品,还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小到大语文书都是最快翻烂的。
然而在很长时间里我又是不读文学作品的,可能也和小时候寒暑假安排的读后感有关,那时候无论是《简爱》,还是《一千零一夜》以及伏尔泰的作品,本质上都不是好读轻松的故事,总是——成年人迫不及待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孩子们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真的把真相摆出来。统一的思想和你的所想区别不是一星半点,而成年人总有方式方法让你去接受他们的定义。旁的一切学科的设置本质上都是让你从大范围了解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的详情是什么,这是没人主动告诉你的——不管你有没有兴趣知道,总之没人有兴趣告诉你。
以前的时候,我还觉得自己总读书所以会很大程度上弥补这部分不足,后来是去年翻译的一部文学作品《论契合》才发现,文学的世界那么大那么深那么久远,我所知道的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的。至于通过一本书来做到怡情?它是告诉了一扇门,剩下的全是自己的事。
无论是选书追求功能性,还是学习的知识更侧重实用性,又或者是生活中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行事,都是追求在一个维度上以最快速度达到最好效果。这本身没有错,就好像饥肠辘辘的时候你更多只能认真思考一件事——寻找食物。只有等到酒足饭饱了你才有力气和闲心去哼歌。然而,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而这样做事,就会发现“生活”是一件极其匮乏,快乐稀少的事情。
这就好像,你穷的时候想着未来天天去游乐场玩,但是等你真的富有了,也真的做到了天天去游乐场玩之后,会很快发现“游乐场”真TM无聊……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能够提供的娱乐,哪怕是赌博,本质上都是无聊的。它们就是建立在解决“无聊”这一需求而来的。无聊生出来的儿子,能成为有聊吗?
而且,对大部分人来说,需要满足的仅仅是自认为必须的“必需品”,而不是绝对的必需品。换句话说,大部分人既没有搞明白真正的必需和不可或缺是什么,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满足这份自以为的必需。
辛辛苦苦交换来的东西,就是为了浪费掉的。
怡情在生活中的意义更多在于培养敏感性。其实敏感这个词在相当长时间里我都认为是贬义,因为从小就被人认为是“敏感、内向”的,以至于这两个词我相当排斥。而且从内心深处我觉得,这个社会是并不包容敏感的人的,无论是随处可见的行为恶习又或者人们之间的不友善,从来都是只有心理“皮糙肉厚”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生存的。然而敏感并不等于玻璃心,敏感不是太阳被云遮上就觉得天塌了,或者别人一个不经意的话从此心碎。这当然也是敏感,只不过活得久的都不再是这种敏感。
敏感是更轻易地能触摸到事物的本质:
一棵树的厚重,一幅画的情绪,一段声音的美好与悸动,一句话带来的共鸣,一段关系带来的宁静和高潮。
这就好像看《红楼梦》一样,细腻点的看法可以是一群人感情至真至纯时期的经历和成长,粗糙一点也可以看为是一个顽童的情感顽劣史。
是的,即便不培养这种敏感性,不去看四大名著,不去读更多的文学的书也是可以很好生活的。你可以把怡情当做生活中的锦上添花,没有茗茶可赏,也还可以保持粗茶淡饭的生活基础。说句不公道的话,如果你不够牛逼,那么生活中那些具有更细腻内心的人反而更容易受到这个世界全方位的刺激。这就好像别人都是身穿铠甲战衣,你用枝叶遮体一样,摩肩擦踵间,即便别人无心伤害你,你也必然受到伤害。
怡情在生命中占据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是艺术与科学,存在都只是表象,最终的目的都是推动整个世界向前探索到更多,吸取到更多养分,发现更多可能。至于说意义为何,无论是想象还是落实,都是为了更近一步向前。
这就好像要了解历史和学习生涯必需的各种基础学问一样,为什么不直接遗忘它们,直接在现有的基础上探索未来呢?看起来更快速更有效,谁都知道我们时间精力有限,为什么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重复了解曾经上?
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很有限,只有把集大成的曾经摆出来,你拥有的才不只是自己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知。换句话说,所谓自由意志,不是让你胡思乱想,而是你多少都是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再发挥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无论你做什么事,或者自认为有什么“原创”思想,本质上都是再把整个世界这个大球越滚越圆,越来越大,越来越远的一个过程。
怡情的存在是不是自娱自乐呢?又或者辛苦是本质,而怡情则是控制的手段和美称?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自嗨的过程,你能够看到的那些金字塔尖的人则是能够自嗨又能带动别人跟着一块嗨的Happy高手。两个同样敏感的人就如同两个狂热的疯子,同类之间用不着眼睛都能分辨得出来的,结合到一块能造就比《红楼梦》更宏伟和唯我独尊的世界,全世界都得跟着让道才行。
而我们为什么要怡情?这其实就如同为什么写作,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做任何事一样,当你在事情或生活中投入热情的时候,本质上无论你怎么想的,你都是在吸引同类。与其说这是一种放纵,或者释放个性,不如说是让每一个人都更自己的一个方法。无论我们怎么看待机器人,其实它们都很“自我”,只不过是整个社会以及那些可以控制它们的人,在让它们“人性化”。反而是我们这些“人”,一个个的在学习如何成为机器人,而在这个过程中放弃的也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敏感”相知。
至于是否是控制的手段,科学是不是控制的手段和美称呢?知道的更多可以带来更全面的知识和认知体系,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认以及勇于直面自己的渺小,这个就不一定了。本质上,社会各方面有统一的强者,就是为了避免阴天的时候玻璃心们会受不了而存在的“一个权威的声音”。
很少有人喜欢“被控制”,这给人的感觉就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别人做决定。但现实中,看看有多少人宁愿逃避思考也不愿意深入的想想问题就可以看出来了。比起来“吾日三省吾身”带来的好处和改变,很多人怕的竟然是直面不完美的自己,更奇怪的是他们每天和这样的自己生活在一起都不觉得难受,可是一到了要他们思考下自己现状的时候,就难受的不得了了……
自由,从来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躺在床上玩手机“灵光乍现”觉得自己这一刻是自由的于是就真的是自由的了。
与其瞎担心别人通过什么手段控制了自己,不如想想“自己该如何控制自己”。
怡情就是懂得享受,而只需要学会享受,那么追求学问也是享受,而不一定非得所谓的“怡情”?
说句大实话,很多人连怎么享受也不知道。
最早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是学习功夫茶,即便生活中再不接触茶的人,影视剧中喝茶的形象和认识还是有的。最突出的就是一个好大的茶碗,感觉能喝一下午了……等到真的接触茶的时候才发现,不光工序复杂、漫长,而且品茶这件事本身就是交流的“副产品”,而不是主体。就好像正餐和甜品的区别一样。以至于你好不容易等上来的茶多半是一个直径三厘米的小茶杯。那么小的茶杯自然也不是让你一口闷的,反而是一杯喝好几次。
至于所谓的用来“解渴”,生活中有太多能够解决的方法了,就好像美式咖啡和意式咖啡的区别一样,一个就是为了让你解渴,一个是用来享受生活的。以至于,你没必要选择一个这样看起来“活受罪”的方式。吃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没有那个耐心和欣赏力,那上菜八大盘子你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像麦当劳快餐那么痛快。
而懂得了享受,确实,一段公式也可以美得让人心旷神怡。那份简洁却又不过分简洁,那个验证的美好和刺激,那份探索带来的异样的充实,那份酣畅淋漓如何不是一种享受呢?
还是那句话:大部分人只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
生活的粗糙或者细腻,其实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即便是有,也是在每个人的心里,以及在大众共识中——可以看出来,但是很少有人会表述出来。很多时候,粗糙并不等于直率,细腻也并不等于做作,不是房间内没有花朵就是粗糙,更不是身着优雅就等同于细腻。
从今以后,在生命中更加重视怡情的作用,以及懂得欣赏艺术,并不只是锦上添花。恰恰相反,它就是通往这个世界更深处的一条大道,只有真的懂得了怡情,懂得了什么是享受,你才能真的明白这个世界的美好,也才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荷鸣(hehemingH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