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区块链技术新年2万字大讨论(上)》
大年初五讨论实录
大年初五由容铭投资合伙人西门柳上担任轮值群主,其他嘉宾包括容铭投资参与的四个项目创始人,他们就区块链底层技术发展路径、医疗领域的区块链应用场景的落地等问题展开探讨,这四个项目的创始人分别是:Arcblock创始人冒志鸿;比特币布道者、Bitfinex天使投资人BnkToTheFuture创始人Simon Dixon;MedicalChain联合创始人Mohammed Tayeb;以及Zipper蔡文胜等的返场。此外,Ruff Chain 创始人 Roy Li 也分享了自己关于区块链应用落地、时间节点及主链技术价值的观点。
一、ArcBlock创始人兼CEO冒志鸿:区块链3.0项目的规划路径
- 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目前的公司和组织形态,实现了投资者使用“资本”参与生产和创造,享受红利的过程。互联网对现有公司和组织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次区块链会对此形态完成最后的变革。
提问:区块链中,投资者+消费者+生产者将会彻底完成融合。虽然这个也比较敏感,但是比金融冲击要温和一些,所以可能会更早一步实现?如果是一个突破点,哪些方面将会是落地的模式?
有人回应称:传统的公司结构,是当时的需求决定的:资本的聚集。所以资本获得了相应的决策权和分红权利。传统VCPE其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获利。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的充足(一定程度上),这种结构应该被改变——例如,原始股份、估值、董事会这些,都不适应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产业链中,消费者和供应链,经销商等角色,通过区块链的融合,也应该在这个价值链中被体现。Token可能是目前看到的一个最佳方案。而且,我觉得区块链不应该过早以金融改革为第一冲击点,过于敏感。以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体系,决策体系为变革,可能减少障碍。
提问:你怎么看待去中心化和高TPS之间的矛盾?
冒志鸿:是的,中心化和高TPS是难以调和的矛盾。有一个著名的CAP定理—— Consistency(一致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三者最多只能得其二。因此任何一个系统都是针对其需求作出一个trade off,选择放弃一些来获得另外一些。
比如DPOS就通过少数代理人来获得较高的TPS,但毫无疑问其去中心化程度就有所减少。
提问:有不少人认为区块链还在发展早期,链本身还有很多问题没完善,那么早发现跨链等中间件没有太大意义,你怎么看?
冒志鸿:这其实是不对的,只要应用有跨链的需求,就有开发的意义。 我认为未来区块链是不太可能统一在少数几个链之上的,即使未来区块链的协议能得到较大的统一,实际一个应用运行的链很大可能是多个。 因此应用能支持多个链,可能是基本需求。
提问:未来DAPP或者APP的底层技术形态是怎么样的?不同的应用和场景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同,不同需求对应用的深度不同。你尝试过划分不同的应用层次吗?你认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哪个市场最大,并且分别适用于哪些不同的场景?
冒志鸿:我觉得应用的确可能有很多不同层次,并不需要为区块链而区块链,为去中心化而去中间化。
我个人怀疑私有链有没有价值,联盟链和公链都有其场景而有价值,公链无疑是最有潜力的。私有链,我的看法,既然私有,为什么需要区块链? 用数据库可以更高效率解决问题。
提问:我们看到从“2017年爆发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token ”,诞生了开始看不懂的“空气” 后来渐渐走出来的底层公链,很多观点都认为2018年是机构年,公链不会多,数量庞大的垂直领域应用场景结合区块链的项目越来越多。从您的经历来看,2018的区块链项目存活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
冒志鸿:其实我觉得18年是对各个区块链项目严峻考验的一年,很多项目都需要今年落地。要能在接受考验而不是沦为空气,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提问:现在做底层基础的项目很多,比如BTC、ETH、LTC、QTUM、NEO、EOS、AE、ELF、BTM、NULS、ETC等,冒总从技术角度评价一下优劣,比较看好哪儿些?
冒志鸿: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设计ArcBlock的开放链访问协议的时候,的确考虑到了。这么多种底层链技术,孰优孰劣?其实我们很难评判,有些时候自以为是的点评反而只能说明自己的认知程度不足。因此我们采用了一个巧妙的做法:我们设计了一个Open Chain Access Protocol的协议,尽可能去支持较多的底层区块链,让开发者有更多的选择。
从我们自己认为比较能拥有最多市场的角度,我们首先考虑支持Etherum和Hyperledger,还有Cybermiles。
提问:很多技术型项目都打出区块链3.0的概念,区块链3.0将是什么一个概念?会为区块链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改变?
冒志鸿:区块链 3.0 的定义是在《区块链-新经济的蓝图》这本书中形成的。3.0 区块链主要谈的是区块链应用的普及和繁荣。如同“区块链” 这个概念本身一样,区块链3.0的定义是比较广义和界限模糊的。
区块链3.0 带来的最大改变我认为是应用的落地,也就是区块链应用能为千千万万消费者使用,而不再是极客的玩具。
群里各位玩币的都知道今天的区块链,今天的数字货币是什么样子的体验,这些要能让大众接受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 区块链应用的场景落地和门槛
冒志鸿:我一直认为今天的区块链是1993年的互联网 -- 1993年 TCP/IP协议成熟了,上面的各种应用协议也证明了其巨大价值,FTP,Gopher,News,HTTP,SMTP,.... 但是除了有专线的实验室,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到。能接触到的互联网的人,看到的一般也是这样的屏幕:
1993年,AOL推出了拨号接入互联网。 1993年,Netscape成立。 这两家公司的产品,为互联网的落地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的区块链正处于如同93年互联网的时代,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用的落地。
冒志鸿:今天的区块链正处于如同93年互联网的时代,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用的落地。
落地的应用场景其实非常非常多,但是我觉得在讨论应用落地之前,有一个可能需要刷新的认知是,未来的区块链应用很可能和今天看到这些难用的钱包和合约并不一样。
区块链作为一个基础类型的协议,很可能对很多用户而言是“隐形”存在着大部分用户并不需要知道它是什么,它就在那里。如同我们的很多网络协议和设备一样,他们工作着但无人知道。
区块链应用的核心我认为是去中间人化(对,去中间人,而不一定是去中心)。如果一个应用声称用区块链技术,但其模式还是传统的中间人生意模式,那么就是伪区块链应用,或者为了用区块链而用区块链的项目。
现在有太多的这类项目,根本看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需要用区块链,为什么需要发币,有什么去中心化或去中间人的效果。
西门柳上:我觉得讨论应用的落地要界定下范围,在过去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显然是超级应用是王道,因为用户的身份、数据、交易、互动都在超级应用里形成闭环,TCP/IP协议作为底层几乎没有存在感,但是在区块链应用跑在底层链上,用户的身份、数据、交易、互动其实是在链上,属于用户,而不是属于应用,区块链应用的落地难度不在于应用本身是不是有什么场景,而是现在这些链的支撑能力,比如ETH显然支持不了真的区块链游戏游戏。#我还是更关心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实现落地#
冒志鸿:区块链时代想想乔帮主的教诲觉得还真的很有意义:
Life can be much broader once you discover one simple fact: Everything around you that you call life was made up by people that were no smarter than you and you can change it, you can influence it, you can build your own things that other people can use. -- Steve Jobs
ArcBlock 19分钟完成ICO,冒志鸿讲述成功ICO的经验
冒志鸿:作为我的一贯习惯,既然底层还不太完善,那么我们就自己从头开始,因此为了做应用——我们自己先做了个自己的基础框架起来。
后来发现,我们的问题和困惑并不只是我们自己遇到,而是几乎每一个探索区块链应用的团队,都会经历这个从兴奋、到迷惑,到茫然的过程。
冒志鸿:我自己从2009年开始挖了一些比特币,实践了一把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不靠谱” ... 币也全丢了。因为我当时的认知完全就是从技术实现角度看了看。
2013年,硅谷开始流行谈Blockchain,我参加讨论学习才了解到原来这是比特币里的数据结构,可以拿来做更多应用。 说实话,我也没有能一下子理解。在几次讨论会上,我都以挖过币的老手自居泼冷水。 直到我看到我的微软同事Flavien——现在我的首席科学家,从微软离职去搞染色币,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有问题。
西门柳上:我们一起总结了一个好的区块链项目,要从这三个方面看:技术支撑面(技术实现的可能性)、愿景想象面(核心之一是区块链改变生产关系后将会如何?)、架构逻辑面(核心之一是token经济学),至少要有2个方面是非常突出的。
后面就是围绕三个方面不断扩大共识以及夯实。所以围绕这三个方面老冒经过一系列很严肃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项目9月份的时候决定开始,但是到12月初才正式启动的核心原因。一切都在于谋定而后动,内涵够强,外延才能够大。
冒志鸿:其实,传统方式下的一些“常识”可能是对新的方式有阻碍,甚至有害的。 我的融资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 —— 我会在我律师同意后,开源我们采用的TS和SPA,也许对其他要走类似路线的团队有用。
在区块链时代,需要所有的人都有创新精神,打破常规,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 也就是形成我们自己的共识。
因为我们理解的区块链,不是一种圈钱和融资工具,而是对tokenize后的数字产品进行众筹(crowdsale)的方式。我过去对区块链的理解,觉得区块链有两个最主要的价值:
大幅度降低了验证的成本; 这更容易带来信任,这个大家今天可能都认同了,算是共识了,我就不展开了。
降低了网络效应形成的成本。
而第二点尤为关键。
- 谈区块链:降低网络效应形成成本
冒志鸿:区块链,恰恰能体现的就是区块链能降低网络效应形成成本这个特性。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其实不是个新概念,大家搞过互联网应用都会知道这是最难的一件事情,也是成功的关键。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这个悖论。 区块链通过激励机制,利用人性的特点,让这个蛋和鸡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以Bitcoin为例,中本聪给出了白皮书和一个版本的软件,正是让一群好奇的人去参与挖矿,才形成了最初的算力网络,才能逐渐成长到今天。
成功的区块链项目,都是从一开始就建立生态,让一群人一起参与进来,发动群众力量。 这就是在早期就开始培育社区,就开始形成网络效应,反而产品是后行的。
我个人觉得,好的区块链项目,一定要尽量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去公募,而不是私募一下完事。
二、MedicalChain:医疗区块链落地案例
Mohammed Tayeb是今日第三位发言嘉宾,是区块链医疗应用Medicalchain的联合创始人兼COO,毕业于布鲁内尔大学。
据介绍,Medicalchain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存储健康记录,并保持数据的单一版本。医生、医院、实验室、药剂师和保险公司等不同的组织可以获得病人记录。但不提供医疗数据自由交易。
詹川:医疗数据如基因组学,数据量很大,目前链的传输是个大问题,如何解决的?如果他们不上传原始数据,只是上传加密代码,岂不是又成了靠中心服务器存储患者信息?也会面临患者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如何解决?
Mohammed:医疗数据可能是大型文件,因此无法有效存储在区块链中。
相反,我们正在存储数据的散列,医疗记录被加密并存储在链外。考虑将链上数据哈希值作为文件的指纹。 对于传统的集中式存储,您无法验证数据是否被损坏,删除或更改。通过区块链技术,您可以比较链上数据的事务性散列和非链式数据,并立即实现是否存在变化。
方法还使我们能够遵守多个法规和司法管辖区。例如,作为中国公民,您的医疗记录应该存储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地方。因此,存储您数据的节点将位于中国,但链上散列将是国际性的。
詹川:德国政府对区块链是什么态度?你们的合规性如何?
Mohammed:一般来说,欧盟国家正在遵循欧盟议会正在制定的相同框架。 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同样的规定适用于所有欧盟成员国。 这使得欧盟适用范围更加容易。
也有人提问:区块链平台如何获取医疗数据?如何把数据上传到链上?
Mohammed:在英国,我们正在与国家卫生服务部门合作,以整合用于管理电子健康记录的不同软件的API。 这将使我们能够快速获取数据。 我们会在美国做同样的事情,并且按国家去做。
我们不能也不打算交易患者数据。 如果他们想这样做,我们希望让病人有能力将自己的数据货币化。
医疗数据来源,严格来说就是人体健康数据,通过可穿戴智能硬件,进行大数据收集。为何用户愿意进行佩戴硬件,因为,硬件收集了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分析,能治疗未来的病,或者防范于未然。
蔡文胜:医疗链发的token做什么用途?
Mohammed:一方面token被用户用来支付服务费用。另一方面,用户可以获得奖励,以便与研究机构分享他们的健康数据。
三、苏亮:去中心化是更高级的宇宙信仰
苏亮:上图这张表格是在靠近北极圈的飞行中iPad上做的,可能有错别字,请大家包涵。
回望我们智人的历史,历史学们家告诉了我们往往超出我们自身直觉的事实:
在我们智人的历史里,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靠采集为生,现代的谋生方式在历史上都只是一瞬。演化心理学领域的学者甚至认为,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维。
认知革命之后,人们的行为改变不再如其他生物一样由基因突变引发。因此此后的所有范式改变,都不再受到生物上的限制,而是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去考虑。
在狩猎采集的漫长年代里,人类社会首次进入了“富足的社会”。
农业革命让人口总量变多了,但更多的人却以更加糟糕的状况生活下去。
从农业革命起,人类进入一个总量发展逻辑的阶段。总量革命也引发了一场可怕的博弈:如果有另外一个社会不选择所谓的“总量逻辑”,就会被灭掉。而且一旦走上这条路,就再也没有回头的可能。
然而,快速的社会范式改变,并不足以让人类发展出能够大规模合作的本能。演化的基础是差异,而并不是平等。
一旦脱离了大自然之母提供的天然碳循环链“温床”,人类社会发展就势必走入了总量逻辑的“不归路”,这条路不可逆的本质原因只有用物理学里的热力学第三定律来解释:
任何自发的封闭系统,熵总是增加,达到稳定平衡时熵就是最大值。
这里说的稳定平衡似乎听起来不是那么可怕,但物理学里定义的系统平衡就是死气沉沉的意思,人类社会的繁荣只有不停滴抵消自然熵增,主动找到让熵减少的办法!人类目前能自我实现的熵减的办法无非就两条,其中最简单办法就是扩大地盘,另外一条较复杂的办法就是发展科技。
扩大地盘就是打破系统的封闭,引入外部资源导致扩张后的新系统的平衡状态被缓解和稀释,而发展科技就是从系统内部想法设法让平衡状态永远不要到来或者放缓到来的速度。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时代正是第一种人类主动找到的“熵减”的办法,今天正在进行的火星殖民可以说是地理大发现的v2.x版本,智人的祖先走出非洲就应该被称作v0.x版。
而第二条发展科技之路有两个层次上的熵减作用,浅层次上的熵减作用体现为源源不断的新科技不断创造出新的不平衡状态,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每一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和信息密度相比于农业时代有了指数级别的跃升,但是“熵增”这个物质自然中存在的从来都“不休假的黑暗死亡之神”导致能量密度和信息密度达到均衡的速度同样也是飞快!
观察一下当今城市化的普及速度以及“珠峰顶上也可以手机直播”这样的现实生活就不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了。而深层次的作用就是科技引起的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范式革命。
范式革命是从结构上(可以简单理解成是生产关系)重新组织人类社会,会让熵增的方式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从而极大程度地延缓熵最大的均衡状态的到来。
蔡文胜:但其实,以前大部分的革命都是因为填不饱肚子而革命,现在的世界物质过剩,新的变革不在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高级的自由,这也是区块链起来的原因!
苏亮: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两项重要技术就是这种深层次的能引起范式革命的技术,一个是热兵器,一个是钟表计时器!
热兵器终于可以让较聪明的耕作定居民战胜体格相对强壮的游牧民族,农业定居居民如何抵御每当收获季节随之而来的采摘狩猎游牧民的入侵,可谓是费劲了周折,比发明和研究农业耕作技术要付出更大的智慧劳动。而廉价的钟表计时器又是可以把自然人精确地“装配”成能够复杂协作的社会机器的最根本技术,在更高效的交通工具的推动下,社会可以组织起居住在更远处的人们精确地协同工作在一起。可以说热兵器和钟表计时器这两样技术工业革命能发生的基石技术。
“历史和社会不会爬行,只会跳跃,它们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中间只有很少的摇摆。”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
不是每一样技术都能引起这种所谓的范式革命,大量的技术都是起到中间填充意义上的生产力再提高作用,而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结构意义上的裂变或异化。
可以说时下迅速成为话题热点的区块链技术正是这样的技术之一,而互联网背后的TCP/IP技术甚至都不可与其相提并论。
TCP/IP技术诞生的背景是军方为了发明一种无法被轻易摧毁的通讯网络,今天这种基于包交换网络技术内核的去中心化结构的通讯网络已经绝对优势地取代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发展演化出的各种其它通讯系统。然而正如大多数人抱怨的那样,虽然TCP/IP协议是去中心化信仰的技术,可以在这个技术上构建的商业社会却更加的集中与垄断寡头化。
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和接触区块链一个星期的小朋友们讲完区块链概念的一个星期之后,90%的小伙伴们都会问一个问题:区块链上都能有啥应用呢?我不假思索地就冒了一句,Bitcoin就是最大的应用了……再加上智能合约,我们还需要什么应用吗?TCP/IP网络七层协议的架构观已经根深蒂固地限制了我们的思考。
钢铁冶炼是钟表计时器的先导前提技术,但钢铁冶炼没有直接引发范式革命。TCP/IP技术也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先导前提技术,TCP/IP技术的使命仅供连接全世界“会走路的IP地址和摄像头”,引发自媒体特征的内容传播方式革命,还不足以引发更高维度上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范式革命。
聪明的欧洲人一代又一代的智慧创造,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热机动力机械,给人类的交通文明带来了质的飞跃。然而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热机的效率接近理论完美值时,一代又一代欧洲工程师们畅想的制造永恒机械的梦想却成了谋杀欧洲经济的原因,这很讽刺!
“永恒的机器”可以从爷爷辈遗产给孙子辈,于是生产永恒机器的工厂就得停产,但是石油商人们的生意却永远都是“总量逻辑”发展的受益者。石油技术不再需要更多的研发消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永动机,挂钩在石油之上的美元经济体系因此也带了“毒”,这成了这个社会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的最根源问题,任何别的实体经济与创造领域都会成为注定的输家。
想想农业文明长期受游牧文明困扰的历史,热兵器的出现成了智人的救命稻草!如果热兵器的发明是智人的第一次觉醒,那么能源互联网期盼可以被看成是智人们的第二次觉醒!只有当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能源资产变得像水和阳光一样可以被自由平等地享用,彻底消灭因能源而坐收渔利者阶层,这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恢复到激励创新和劳动创造的模式上来,才有可能继续保持总量逻辑的发展之路继续向前发展,否则疆域扩张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都会被搁置不前,没有人愿意进入创造性行业。
然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能源互联网的美丽图景不可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补贴来实现,因为更深层次的工业革命以来的矛盾是资产货币化本身带来的。
请看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中的一段:“在我看来,货币主义理论不管在什么情形下都会面临很大的缺陷:它突出强调了货币数量的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因而使人们只是过分地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于债权-债务关系的有害影响,却忽略了向流通中注入和撤出货币的数量,对于相对价格的架构所产生的更为重要、危害也更大的影响,因为它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会导致投资向错误的方向上配置。”
区块链技术能够引发这样深刻的社会结构的范式革命的本质原因正是工业革命以来存在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的内因所在。
这是一个智人第二次觉醒的时代窗口期,去中心化信仰成了更高级的信仰!宇宙的结构与大脑的结构研究正是表明了这样的去中心化存在的普遍性。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眼见的实物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又符合逻辑的纠缠联系,这其实也是资产的一部分,需要数理环境(区块链)加以描述。
量子理论最本质地给了我们一个非定域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世界有看得见的部分和看不见的部分。所谓看不见就是非定域,不是不存在!
量子力学已经让牛顿的确定的轨道世界观崩溃了。关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心世界观问题上,爱因斯坦和波尔学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熵最大原理,就是任何一个封闭的体系最终将会走向最无知、最混乱。
量子本体论遇上了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得以描述经济活动中看不见的关联部分了,也就是非定域部分,不是因果关系的部分。
看不见的经济活动资源:人情、人脉、关系、思想火花、创意、IP。旧的经济体系是中心制柜台账户,报表驱动只能满足记录原子式的有形资产,成本很高,不能用来描述看不见的关联性资源,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总而言之最重大的意义是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描述经济系统当中原先人类原先看不见的那些重要的资源了。这些资源会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数字资产部分。
资产的三个阶段:资产的货币化、资产的证券化,以及区块链技术以来可能引发的资产的数字化。资产的数字化不是无介质载体化,是比特原子化的结果,区块链技术让互联网里的某学数字具备了唯一性的物质完备特征。
过去这些资产没法纳入资产报表!柜台账户、报表驱动。只能描述原子资产,必须靠大数据才能描述关联(纠缠),小数据是描述不了关联性地,只看几个数据看不出规律,数据量成千上万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现象背后没有牛顿轨道式的因果关联,而是存在非定域式的非因果关联,数据达到成千上万过亿的关联之后才能“看见”。所以有了大数据之后这些看不见的经济资源才能够被描述和记录下来,遇到区块链技术就可以把这些看不见的资源当成资产被确权。
区块链使人类第一次看见了非中心化确权的资产。
四、Ruff创始人Roy Li:技术友好型主链才能成功
Ruff创始人Roy Li从技术角度对区块链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Roy Li认为,以ETH为代表的的主链能否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技术先进性(如TPS等指标),而在于其对开发者是否友好,得开发者才能得天下。
Roy Li首先解读了区块链的本质,与以面向用户的信息网络不同,区块链更多用于价值网络,用于承载价值的交换、清算等。价值网络的规模没有信息网络庞大,但商业价值却不容小视。
而区块链则可以解决价值网络中的信任问题。通过多个节点记账再同步的方式,牺牲了一定的同步性,却解决了数据安全与一致性问题。区块链通过共识机制解决信任问题,承载更多应用,改善生产关系,并最终提升了整个产业的效率。
Roy Li表示,价值网络在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占比并不算多,但在物联网领域却十分常见。Roy Li认为,物联网中设备的使用权交易、租赁转让、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是价值网络的体现;但物联网中的信息网络,如家用电器开关、健身数据等,实际上是不值得上链的。
对于主链的未来,Roy Li认为,只有能提供友好开发环境的主链才能成功。ETH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开发者十分友好:发币快、写合约容易、工具链齐全等等。而一个技术高深、不易上手、维护性差、调试难度高的主链,是无法获得开发者青睐的。
未来的区块链产业就像如今的程序员圈子一样,通晓嵌入式系统、分布式计算、共识算法、P2P网络的专家可能并不多见,更多人仅仅掌握基础简单的开发技巧。而后者,才是区块链产业未来的中坚力量。
Roy Li认为,2018年将成为区块链行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阶段,而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则会在2019年之后上线。
大年初六讨论实录
本次讨论由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担任主持,参与嘉宾包括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西庆;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教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与金融学博士,bitcoin早期参与者,独立投资人Jeffrey Wernick;央视广播电台财经对话节目 “冬吴相对论”主讲 ,《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及主编吴伯凡;今日头条天使投资人刘峻等。
一、Jeffrey Wernick: 区块链或在三年内挑战互联网巨头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与金融学博士,bitcoin早期参与者,独立投资人Jeffrey Wernick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表示比特币区块链协议的关键,是共识机制,最重要的是验证、信任、透明度。该协议的设计,需要多台计算机解决算法,这些计算机可以创建一致的协议来验证比特币。而且越来越难以解决的算法,需要额外的计算需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避免伪造发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他还表示,目前,许多区块链系统平台都是合法的。
关于到底谁是“中本聪”,JeffreyWernick表示,有很多人认为“中本聪”很可能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因为曾经有一个挖矿的节点来自NSA,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国安局的“计谋”,NSA知道金融体系有一天会坍塌,他们将来就可以渗透进系统,找到一种更为方便跟踪每个人的方法。
Jeffrey Wernick本人对此并不相信。他认为这是某些人不愿意接受比特币,所以故意散布谣言,让大家不愿意长期投资。
Jeffrey Wernick对比特币价格进行了预测,他认为2020年比特币价格会达到10万美金。他还透露,最近刚买了更多比特币,平均价格约6600美金。
此外,Jeffrey Wernick认为区块链或在三年内挑战互联网巨头。
他表示一旦区块链采用分散化发展,将在未来三年内对阿里巴巴、亚马逊、Facebook、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带来挑战,除非监管机构能够对这些企业进行保护。
二、曾鸣:区块链必带来生产力大变革
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教授今日在“三点钟无眠区块链”分享时表示,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变革,是真正的供给侧革命。
曾鸣:分工和合作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动力。分工越来越精细,就需要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因为如果没有交换,分工的果实就没法实现。所以交换和合作又是分工进一步深入的前提。这两者其实是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经常讲区块链是生产关系的革命,但它其实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变革。
区块链让点对点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成本大幅下降,也就是“交易成本的下降”,这将极大地推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带动生产力的又一轮大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的技术革命。我以前总结互联网的本质是“联”“互”“网”:“联”是联接,在线,PC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创造基本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互”是互动;移动互联网充分利用了互动的价值;“网”是结网,用网络协同来取代传统的供应链的管理方法。淘宝网在这方面是个初步演化的样本。但区块链提供了“网状协同”的底层技术支持。这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创新和价值创造的动力。
信任成本是任何市场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区块链通过技术的方式让海量人群可以低成本实现共识,从而极大地降低信任成本,这将创造一些以前不存在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很可能提供的是以前稀缺但很有价值的服务。这是真正的供给侧革命。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共享经济不是真正的共享。更多是资源的分享。真正能创造大价值的是共创,是未来的P2P模式,是众多P的网络协同。而这个模式肯定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上的。我看的项目不多,很期待看到这方面有创新的项目。
蔡文胜:“BAT目前没有大的动作,是因为政策原因,还是觉得区块链落地没到时机?”
曾鸣:“核心是没有看到切入点,大企业的创新机制和市场不一样。谁找到了实际大应用,谁就成了大公司。”
三、陈伟星:区块链是用来创造信用的技术,不是创造实际财富的工具
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区块链是用来创造信用的技术,而不是创造实际财富的工具。
陈伟星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单一货币的理论基础上,但区块链环境下的多货币体系,每次支付并不一定用单一货币支付,所以比特币的储蓄过度并不会引起相对比特币的通货紧缩,因为大家可以用eth,qtum等上千上万种支付手段。
比特币在未来世界,压根不是“单一通货”,而是其他各种价值的尺度。比特币只是作为尺度货币来衡量各自的相对价格,而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需要用比特币来支付。
所以既不会因为货币问题(比特币的有限总量)导致“通货紧缩”,也不会因为货币问题(过多的币)导致“通货膨胀”。这是多货币时代有望实现的特征。
陈伟星表示,货币的作用就是作为中介,是让陌生人也能建立起信任的工具。
就如现在的比特币,在相信的人群里面,完全可以通过支付比特币来互相服务,形成循环,创造了世界财富,并且大家都不需要信任对方,只信任比特币就可以。
所以区块链就是用来创造信用的技术,并不是创造实际财富的工具。
对比原来的货币体系,这样的好处是,货币在需要的地方产生,而不是通过宏观调控传导到需要的地方去。
陈伟星表示,有了区块链,未来的信用是由创造者创造,而不是由银行创造,可以更加方便的把信用诞生在需要的地方。
在区块链上,信用货币不是由银行来发,而是创造者来发的,而且不相互连锁关系。每一个创造者,都可以用自己的计划和共识设计来创造类似传统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一样的货币,信用不再是中心化的创造。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区块狂热
Run by Wesley&Tintin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802/XFSk9t9jdpnsRw8I.html
thx
@chiangqiqi, 这是小可可我在steemit最好的邂逅,好喜欢你的区块链贴(^∀^)哇~~~
谢谢支持,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