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2.How to choose euthanasia?(安乐死该怎么抉择)

in #blog6 years ago (edited)

刚才看到一本书籍的介绍,是法国第一个实施安乐死的医生肖索依博士的回忆录,书名也很直接,叫《我不是杀人犯》。

其实“安乐死”这种东西我大概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影视剧里也时常会出现例如穷困家庭的患者,或年迈老人躺在病床上向家人及医生要求对自己终止治疗这样的情景。

看到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当然是难受,第二个是理解,这种理解只是说按照他们那个人物的设定来理解的,家庭的经济条件已经这么艰难了,如果一个人的疾病拖累了整个家庭,甚至是子女的家庭,这又何必呢?

而老人是较好接受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确实已经活到一定岁数了,比方说患病的这个老人已经八十岁了,即使你给他治好了,再低点的要求是勉强维持他的生命(因为会选择安乐死的患者必然是身患不治之症),那他又能活几年?所要花费的医疗费用必然又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说起来好像都是金钱的原因导致的,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痛苦和折磨,无论是病人还是病人家属都是每天活在痛苦和折磨里的。

像开头所说的回忆录中所提及的病人,就是一个因为车祸而导致全身瘫痪,全身上下只有一根手指能活动的情况,这样的人世间上的每一秒对于他来说都是莫大的痛苦与折磨。

这里我们其实并不像去探讨生与死的沉重话题,而是由此所延伸出的另一个终极难题——当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边的亲人身上时,你又该怎么抉择?

事不关己时很多时候是感受不到那种真实的感受的,所以感同身受完全是废话。

我刚才试图在大脑里假设出这样的情景,我的父母任何一人身患重症,治疗无效后,是继续维持生命还是选择安乐死呢,这个安乐死的想法自然是他们提出来的,我唯一要做的抉择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我的内心理智的部分在告诉我:放手吧,与其这么痛苦,不如让他解脱。

但情感的部分又在否定我:他是你老爸,能活一天就是一天,死了,你就再没有第二个爸爸了,说不定还有机会医好呢。

其实写到这里我仍未有一个最终的答案,因为再探讨下去也就是情感和理智部分的无限纠缠,只会越缠越死。

因此也正是我前面所说的,当事不关己时你是很难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的。如何选择都不会是正确的决定

Sort:  

安乐死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该讨论的不是对于一个贫穷痛苦的老人安乐死能结束他的痛苦为什么不去做,而是如何避免绝大部分人不背安乐死。制度出来了就不可避免会有漏洞,而这个漏洞的代价是生命。

这个命题很有意思,被安乐死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死亡上还有可能作恶?

试想一下,这里面确实是有诸多问题,黑暗一点想,这些重症病人每天给医院带来多少的收入,安乐死的话是否会引发社会矛盾,譬如家属事后反悔,将医院告上法庭,说医生谋杀,医闹是否会多一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