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之读后感

in #china7 years ago

为什么会把枢纽这本书买来读,还是源于恋恋不舍群里的王超推荐的。1月份的刚开头前几天,所有的数字货币大涨大跌啊,我已经无动于衷了。但是这并不应该是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王超大法官就提出来大家应该多看书,多学习,多分享。刚好跨年时罗胖推荐了外交学院施展老师的巨作“枢纽”,大家就一同约定看这本书了。

虽然,我在群里已经许久不发言,但是如果有好的建议,我肯定是一并吸收的。心动不如行动,我马上就去罗辑思维下了一单,感觉现在的书卖的也是比以前贵多了,一本就是100元以上。我记得我还是罗辑思维的会员呢, 只不过是许久没有买东西了,不过,大数据就是大数据,只要是发生过的,都记得。我买枢纽的时候还是给我打了个折扣。

枢纽到货的时候,着实把我吓了一跳,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厚实,其厚度可以和我的新华大词典相比拼,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能把这本书看完。我大致的翻了翻目录,书本的结构还是非常的清晰,从3次社会大变迁入手,而且是从精神现象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角度来考虑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

我历史一直都不是很好,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到有些知识的叙述还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但是从中原-草原-海洋的概念来理解中华民族还是给我们这些文科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尤其是谈到鸦片战争,英国与我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那部分内容,是完全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不像初高中的历史课,老师普遍强调的是不平等条约,殖民主义,侵华战争。施展老师是从更高的角度来诠释这几次战争,即利益,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来吸收英国工业革命中所产生的多余的产品,甚至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英国安哥拉撒克逊民族对外获取强大市场的指导思想。至少作为历史小白的我,除了从历史课本的角度理解那段历史之外,我知道了作为海洋系的安哥拉撒克逊民族他们对于中国或是任何一个殖民国家,他们对土地没有强大的占有权,他们只是需要获得当地的庞大市场。这不失为另一个理解历史的另一个角度。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理解,因为这样尽可能是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尴尬和矛盾,有些时候也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如果多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人也许就会变得更豁达,更宽容。因为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理解问题,非常容易走进死胡同里。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3000年的中国,我只是大概的通读一段这上下3000年的历史,还是那句老话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本质上还是要靠财政把持的啊。军事和财政,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两关。再到后来的鸦片战争,我们要从海外进口白银的故事,这是从历史课本里面根本学不到的呀。白银进入通缩状态,铜钱进入通货膨胀状态,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因为交税用的是白银,平常买卖粮食用的是铜钱,这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我用了两个星期只是大概的粗粗的看完了这本书,自觉自己肯定消化不够。至少我学了很多的新名词,比如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奥古斯汀秩序。大概以后,还是需要重新阅读某几个部分的章节,不仅仅是巩固,也是去熟悉。

中华民族,汉满蒙回藏,大陆秩序和海洋秩序的联结者,双循环结构的枢纽。何为双循环,即中国从海洋秩序的国家那儿引进技术、资金,向其出口工业自成品,于此同时,中国又从大陆秩序的国家引进原材料,而这里的海洋秩序和大陆秩序的国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了。有兴趣了解的人,我还是很推荐这本书的。

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前几天还在工作中碰到了供应链企业这个概念,没想到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答案,因为全球化对“效率”和“弹性”这两个概念的要求,只有东亚的供应链企业满足了英美创新企业把产品外包的需求。因为工业园区里企业的分工之细,研究之深,效率之高,才能满足对外包产品任何一个细小需求的修改。生活当中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就是Iphone,除了东亚,还有哪个地区可以完成苹果对生产外包的需求。

这本书也谈到了对全球化倒退这个概念的成因,但是还是觉得自己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很系统,很清楚的表达这个概念,看来连自己的读书的功底都是需要返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