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与诡辩》读书笔记
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取不完。
芝诺说:阿基里斯(古希腊跑得最快的人)追不上乌龟。论证:阿基里斯首先必须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这时候乌龟会向前走了一段路。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须赶上这段路,而乌龟又会向前走了一段路。他总是越追越近,但是始终追不上乌龟。
前者是庄子对物质世界的思辨,和直觉还有些相符;后者却因为和直觉不符,被称为芝诺悖论。可是从语言和逻辑上又似乎找不到漏洞。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逻辑思维与诡辩》一书作者张晓芒,是南开大学的逻辑学教授。这本书几乎将世上所有诡辩的方式都罗列出来了,从古希腊的芝诺悖论,到中国古时候庄子的子非鱼,从似乎毫无瑕疵的逻辑思辨到日常的胡搅蛮缠,无所不包,并对各式各样的诡辩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驳斥,对于如何辨别诡辩还是有不小帮助。
可,究竟什么是逻辑思维?中国古人对于逻辑思维没有太深入的研究,诸子百家中只有名家接触到了初步的逻辑思辨和辩证思维。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一己之力基本上将逻辑学建立起来,并延续使用至今。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三段论推理是这样的: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 提到了48种有效的推理形式,并可以将其归结为最简单的4种形式。这些形式都是前面这种三段式推理结构。大部分诡辩也是在这三段论中做文章。张晓芒说,涉及诡辩论的三个要素:
第一,论题虚假,即论题不合乎事实和真理;
第二,论据虚假,即论据不合乎事实和真理;
第三,论证方式错误,即论证中采用的推理形式无效。
简单点说,诡辩就是:以虚假的论据、诡诈的方式,为荒谬的观点做论证。三个方法只需要使用其中一个就能够形成诡辩了。
比如说:古希腊的诡辩家欧布里德的诡辩:“你头上有角”,我们可以将它整理成一个三段论推理形式:
凡是你没有失去的东西就是你具有的东西;
角是你没有失去的东西;
所以,角是你具有的东西。
粗看起来,这三句话都没有问题的,可为什么推出了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其实,大前提和小前提中“没有失去的东西"之间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在大前提中,它指“原来有这种东西”,在小前提中,它指“原来没有的东西”,很显然,这是偷换概念的游戏。
中国古时候一样有这些诡辩故事:
有个人到一家新开张的布店里要买两匹布,挑好之后问多少钱。店主说:“开张大喜,今天只收半价。”于是这个人还给店主一匹布,拿起另外一匹布便走。店主急忙说:“先生还没付钱呢。”这个人却说:“不是已经给你了吗?”店主莫名其妙地说:“没有啊。”此人大怒:“真是个奸商,我买你两匹布,你说只收半价。我已经把一匹布折合一半的价钱给你了,你怎么还要钱?”
这样的故事,在小时候的民间故事中见的非常多,简直就是个穷人翻身斗富豪的故事典范。结局是客人白白拿了一匹布走,因此这一定是诡辩。可问题出在哪里?又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布匹”和“布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匹布是两匹布的一半,但却不是两匹布的布价的一半。
如果说,欧布里德和布匹诡辩者还用了一些方法进行狡辩,有些方式完全是胡搅蛮缠,连狡辩都算不上。
比如,某人深夜在家弹钢琴骚扰邻居,在法庭上竟然这样辩论:“我有义务培养邻居高雅音乐的情操”。还有,当老尼姑指着阿Q的衣兜问:“这不是(你偷的萝卜)?”阿Q就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它,它答应你吗?”
所以,学习逻辑思维,并不是要和人争一长短,重点在于厘清自己的思路,正确认识世界。如果大家能够秉承逻辑思维的规则进行思辨,那么道理可以越辩越明,如果只是意气之争,就完全没有必要。尤其是碰到胡搅蛮缠的人,直接走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本文开头两个案例,我所知道的回答是:
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够充分,古希腊的人定义原子这个单词写法是“atom”,原意是物质不可分割的状态,后来被科学家用来表述元素的最小粒子状态。可是原子还可以分为电子,中子和质子,再往下还有更小的粒子被称为夸克。那夸克还能分成更小的粒子吗?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夸克内部空无一物!也就是说夸克不可再分了,夸克只是一种旋转的能量圆锥[1]。从这里看,庄子的说法是有误的。
那芝诺呢?我们的直觉是,无穷的数相加应该是无穷大。可是学过数学极限概念后,认识就不同了。1+1/2+1/4......+1/2N(N等于无穷大)的数值是有限大的,等于2而已。因此,乌龟走的路是有限的长度,阿基里斯就能追上它了。
结束语
罗振宇在2019年元旦跨年演讲中,引用了塔勒布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想赢,一种想赢得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