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且不说是否有敌人,大概总不免有对手,更不必说有难题、障碍与麻烦,给你造成挫折,让你心中不快。不过,真正经常给你带来不快,对你的损害超过上述一切的,很可能正是你自己,敌人多半就在你心中!
恐惧
恐惧并不是什么需要掩盖的丑事。每个人都会体验过某些恐惧,无论你今天如何功成名就,地位显赫,也未必与恐惧无缘。但并不能因此而认定恐惧完全是理性的。恐惧会驱使人们趋利避害,竭尽所能躲过危险,减少可能的伤害。只在这个意义上,恐惧才是理性的。
在更多的情况下,恐惧的对象未必是真实的威胁,这就是无端的恐惧,它并无理性可言。无端的恐惧主要源于误判,而误判又源于对所面临情境的无知。完全不了解或仅据有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其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你心中常倾向于相信那个最可怕的结果——无论那结果是否是最不可能的——,岂能不恐惧万分?
那些可能性极低的威胁,例如鬼神作祟、邪气伤身、背吉逢凶等等,今天已没有多少人仍然心怀恐惧了。那么,那些从常识看来,可能性很高、甚至以为必定无疑的灾难,是否值得恐惧呢?
正是种种误判,让你心生恐惧。不妨看一些事例。
经验告诉你,科学上不谨守传统,贸然标新立异,必定遭人非议,甚至触犯众怒,以致身败名裂,自毁前程。因此,你可能极度恐惧于任何创新之举。在我们的环境中,你所担心的创新风险,或许确有很大的可能性,但以为必定如此,则是一种误判。为什么就不能设想一下相反的可能性:你的大胆创新会开启一种全新局面,众人将趋之若鹜呢?
如果你不幸患上癌症,想必恐惧之至,因为已有无数先例表明,那是不治之症。认为癌症就是绝症,也是一种误判。癌症同样有多种可能性,你凭什么恰恰肯定那个最坏的可能性呢?就不能设想,那只不过是一场小小的劫难,很快会成为过去?毕竟已有无数成功治愈的先例,怎么就肯定你独独不被幸运之神眷顾呢?
要说人世间最可怕的事情,自然莫过于死亡了。任何人都难逃一死,想到这件事岂不让人恐惧不已?实际上,这也是误判。没有哪个生者经历过死亡,任何死亡的经验都是无稽之谈。除了死而复生者之外,谁能知道死亡体验是什么滋味?怎么能肯定死亡很痛苦呢?就不能设想,死亡其实并没有太多特别感觉,或许还有某种解脱的快意呢。
世界上,人们与其说是恐惧死亡的痛苦,还不如说是恐惧着等待死亡过程中的痛苦。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种无端的恐惧。
当然,也不能说恐惧完全源于误判。即使对不利之事有准确的判断,也未必能免除恐惧;这种恐惧不无理性的成分,但也并非完全合符理性,它很可能是对祸害的一种过度反应,或者是一种有害无益的反应,因而仍然违背趋利避害的原则。
对于祸害作过度反应的事例,不胜枚举。
你在野游时遇上猛兽虫蛇,威胁近在眼前,这个判断没错。但过度恐惧,以致惊慌失措,那就是反应过度,于事无补,适足以扰乱方寸,恰恰招致最坏的后果,还不如丢弃恐惧,沉着应对,设法脱离困境。
在文革那样的恐怖年代,由于失言而遭清洗,甚至身陷囹圄,后果严重,这个判断也没有错,那后果可真不是闹着玩的。但因此而过度恐惧,丧失理智,唾面自污,甚至再无生趣,自寻短见,那就是反应过度,大可不必。倒不如处之泰然,从容面对,静观待变。
可以相信,文明进步将给每个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但你也不要指望,罗斯福所称的“免于恐惧”的世界真会降临。任何时候都还会有恐惧相伴,即使如威廉王子般的幸运儿,也不可能完全弃绝恐惧。但各人心中的恐惧多寡不同,强弱有别,效果就很不一样。要紧的是务必记住:大多数恐惧是你的敌人,你心中经常有这样的敌人在,生活中哪里还能有快乐?生活的要诀之一,就是尽可能将这一类的恐惧从你心中驱除出去。
猜忌
无论你如何幸运,身边也未必都是圣徒,哪能事事都让你遂心如意?一旦有了烦心事,似乎最合算的办法就是诿过于人;究责于己该有多难受?因此,对他人的怀疑、猜忌、怨恨是经常有的事;否则,人群中怎么会有那样多的飞短流长!猜忌只要不走得太远,未必会伤害他人;但总会伤害自己,因此猜忌必定是你心中的敌人,而且是很凶恶的敌人。
总体上说,猜忌是非理性的,其理由主要有二:
首先,猜忌多半源于误判。你凭什么能肯定是谁谁伤害了你?猜忌错怪他人的可能性之大,可用来说明的古今事例不可胜数。刘邦疑心韩信等开国功臣有叛逆之心,无端的猜忌开启了一连串血腥杀戮;曹操猜忌名医华佗有谋害之心,只是将之杀害之后才后悔不迭;宋高宗猜忌岳飞拥兵自重,图谋不轨,他的刻意翦除,铸成了千古奇冤;崇祯皇帝猜忌抗清主将袁崇焕心怀不轨,竟处以凌迟,自毁干城,铸成了亡国之祸。近代以来的猜忌事例就更多了:慈禧猜忌曾国藩;袁世凯猜忌宋教仁;孙中山猜忌陈炯明;伟大领袖几乎猜忌他的所有忠实下属;总设计师猜忌胡赵……,不可尽述。
无端猜疑,常常出自捕风捉影。捕风捉影的本领,实出自人类对环境高度警惕的自卫本能,它甚至源自原始时代人类祖先森林生活的经验,早已融入人类的基因,岂能一朝褪去?在这个意义上说,猜忌之心,也情有可原。但看看这种人类劣根性致使多少无辜者血流成河,也够让人心寒!
如果说,以上事例都涉及权势人物,那么,市井小民也不见得度量更大,猜忌之事更不少见。你丢失斧子,隔壁王二正像偷斧子的人;你晋升受阻,那必定是某某从中作梗;污损你的流言不胫而走,那一定是某某在搬弄口舌;路见某熟人似乎反常地面无表情,那必定是对你已心生嫌隙……。只要你的心够细,这类事情会无日无之,直让你不胜其扰,烦恼透顶。其实,绝大部分不过是捕风捉影。
第二个理由是:即使你的疑心确有依据,并非纯为误判,但耿耿于怀,不得消解,也绝对是有害无益,受伤的只是你自己。例如曹植猜忌其兄曹丕压抑他,确是事实,但不能自我排遣,唯有自受其害,年仅41岁即郁郁而终。
一旦某人进入你的疑心圈内,裂隙即已形成,猜忌之事究竟有据还是无据,其实并不重要。在司法领域,有“无罪推定”或“疑罪从无”之说。人际关系中的猜忌之事,摆不上司法台面,似乎与“无罪推定”毫不相干。其实,“无罪推定”的精神还是可以借用,这倒不是为了公正,而是为了自我排遣,减压释怀。既然找不到真凭实据来证实对某人的猜疑,最好的选择就是完全解除对他的猜疑。这样,你既免除了自己的郁闷,也很可能挽回了一个朋友。至于你是否错恕了他,那都是无所谓的事。为人处世,应当有这种超脱。待人以宽,实在是善中之善。善有善报,即使不是规律,也多半是应验不爽的,道理很简单:善意消除了你心中的块垒,你能不胜似快活神仙?
猜忌可能是你的敌人。但如果你能宽厚待人,这个敌人就被从心中驱除了。
攀比
人怎么可能不攀比呢?否则人类社会就不会有竞争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攀比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话虽然有点过头,但亦非全错。
但我现在要表达恰好相反的意思:攀比殊不可取,唯有给你自己带来伤害,是盘踞在你心中的可怕敌人!为你自己的幸福考虑,赶快驱逐这个敌人吧。这与上面的说法并不矛盾:刚才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而现在已转向个人修养领域了。
攀比不可取的理由,主要亦有两个:
首先,攀比常常导致误判,即误以为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被亏待的人,周边环境甚至整个社会都对你不公平,而事实很可能根本不是这样。在与他人一较利益之短长时,人的眼睛永远是朝上的,这合符人的利己本性,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要找人攀比,永远都不愁没有攀比对象,天下比你幸运的人还少了去?就是在邻里街坊、故旧同僚中,也并非事事都让你做了老大,总会有让你嘴馋眼羡的人在,你还能不与别人比个子丑寅卯?加薪之日,你总觉得别人比你拿得多;晋级之时,你又愤慨于某人比你快了半步;邻居新购的汽车,也不该比你那辆更高一级;同事娶进的媳妇,似乎也更胜一筹。总之,似乎事事都不如人,人人都让你生气。而实际上,你很可能一直是他人眼中的幸运儿。且不说,普天之下比你更不如意的人多不胜数;就是在你周边,不如你的人也不见得少。况且,人各有短长,岂能让一人尽占先机?你恨别人比你钱多,却忘了自己职业比别人好;你恨人家房子比你的好,却没注意自己的家居环境比别人强;你恨某人比你晋升快,却没在意你比他更健康。你的优势实在多多,但就是从不放在心上,总往坏处想,那还不愁肠百转,闷气郁结?即使你本为天之骄子,但你一定要把自己当作后娘养的,那就没办法了。
第二个理由是,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攀比都不是明智的处世之道;知足常乐,才是做快活神仙的不二法门。就算是你确不很幸运,不如意事多多,时下看重的甲乙丙丁,你件件屈居下游。但怨天尤人,不仅于事无补,唯有伤身损容。倒不如,一概置之度外,只盯住自己能聊以自慰的那子丑寅卯。天下事,本来就没有什么铁打的标准,谁能说我的子丑寅卯,就一定抵不上你的甲乙丙丁?况且,只要我自己满意,快乐自在我心中,还有谁能夺了去?
古往今来,大贤大智之人,世俗功名屈居人下者多了,但其乐天适意,绝不输人。那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子房,只认了不足百里的“留侯”,就弃富贵如浮云,云游天下去了。如果一定要在朝中与萧何、周勃之辈争一短长,岂有好下场?1950年代,朱德被公认为是元勋之首,位子却不断后移,他并不以为意,甘愿退出公众视线,乐得颐养天年,到90岁时无疾而终,岂不胜似刘周?另一位元勋萧克,早年与贺龙齐名,文韬武略,绝不在其他将帅之下,只是与主公有隙,一直被投闲置散,他却并不介意,远离中枢,潜心著述,晚年力挺《炎黄春秋》,名满天下,寿过百岁,他哪一点输过当年那些灸手可热之人?如果他心存俗见,当年拼死与别人争元帅、大将,说不定早就气死了。
“攀比”这个敌人,就是如此。让它藏于心中,你不会有一天安宁;如果断然将其逐出心外,你就会随遇而安,优哉游哉。
@tipu curate
Upvoted 👌 (Mana: 5/10 - need rech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