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两周忙着开发新版的Chrome扩展,耽误了订阅号的文章更新。趁着项目进度到了90%的时候的间隙时间,来写写最近的感悟。
前天,脑子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字,“势”,然后瞬间似有茅塞顿开的感悟一闪而过。
这种突然顿悟其实不是偶然。因为我最近将近一年都在坚持写订阅号文章,让我多了很多对过往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思考。而引发顿悟的导火索就是最近在考虑如何推进我自己的个人项目。
“势”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对于“势”的理解是某种东西的积累。比如“蓄势待发”这个词,我的理解之前就是蓄积某种东西然后一并爆发出去。
但在我写完了对于我自己那一堆域名的吐槽,用心完成了第一个App,总结了我对于产品的一些思考,羡慕了别人能有自己的“阵地”之后,我觉得,“势”,其实是一个你能在某件事情上成功完成的方法论。
“蓄势待发”,也就是你按照某种方法论,把所有该做的事情都准备好了,也就完成了“蓄势”,也就可以做到“待发”。
还是回到如何去做产品上来说。新产品的“蓄势”不是指单独的某一个方面准备,比如技术准备,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多面的准备过程。
按照我的新的理解,在我过往的个人项目开发过程中,是根本没有这个“蓄势”的过程的。过往我只是关注技术实现和实践,然后就是自己开心,其他的都不管不顾。等到产品开发完,总在白日做梦的想着靠一个贴子宣发完,就能有百万流量打进来。现在想想也真是天真到姥姥家了。
在我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正好是创业热潮澎湃的时候。那时候的科技媒体天天铺天盖地的宣传各种项目拿到多少天使资金,然后就是各种文章来解析某某产品为何能拿到天使资金。
我觉得这个阶段对于我的认知是有毁灭打击的。当然,天真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天真的就相信了那些分析文章里提到的所谓的“痛点”。
现在回过头来看,“痛点”只是一个产品的引子,产品能不能成功,得看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备,比如是否找到了所谓的1000个铁粉,是否与自己的用户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有没有明确的推广渠道和目的。
一个产品的建立,就是一个蓄势的过程,也是一个方法论执行的过程。如果只是片面在一个地方发力,最多也就1%的概率是个流星罢了,99%的概率是渣渣。
ET碎碎念,每周一,晚六点一刻更新,欢迎订阅
欢迎使用 SteemEditor 来编写文章,获取 @steemeditor.bot 的点赞!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中文区见证人之一,欢迎通过 SteemConnect 来给我投票,或者打开 https://steemitwallet.com/~witnesses 页面,输入 ety001 进行投票。
中文区的见证人目前有:
支持一下他们(按字母顺序),一人可以有30票:
Thank you for reading. I'm a witness. I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your witness vote! You can vote by SteemConnect. Or open https://steemitwallet.com/~witnesses page, input ety001 to v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