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所愿

in #cn7 years ago

早晨遭遇堵车,沿街小店播放着若干年前那首响遍大街小巷的歌曲:我家大门常打开,敞开怀抱等你,此刻听来,分外刺耳。

一场大火,一纸命令,一群人被无情地扫地出门。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自己确实已经沦为油腻、沉默的利己主义者,再也不见当年那个不讲逻辑只看情绪,但至少还敢于发声的文青,对比,情绪有些复杂。

最近在读城市化方面的书,刚好与此相关,我想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做?

最直接的原因是十天前群租房一场大火,数名人员伤亡,但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只是被用来驱赶外地人的众多方法之一,其他还有诸如限制子女入学,限制就地使用医保等手段。

这一系列手段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认为城市已经过于拥挤,需要通过赶走一部分人腾出空间的治理逻辑。

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这些做法是否是正确的,为什么?

结论当然是错!

城市在发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其发展逻辑和路线也大为迥异。比如,上海由于水运资源丰富,先天占有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继而随着商业不断发展,成就为今天的金融之都。同样的角度去看云南,新疆这样的内陆城市,由于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不具备发育商业的比较优势,但这些地方却占尽地理构造特殊、景色优美的自然优势,反倒适合发展旅游业。这就如同人与人禀赋各异,有人天生适合打篮球,而有人适合却画画。由于从事的行业不同,每个人日后的收入可能会相差巨大。作为个体,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需求,自然就会涌向能提供更高工资的城市,于是,一些城市人满为患,而一些却沦为鬼城。

早晨遭遇堵车,沿街小店播放着若干年前那首响遍大街小巷的歌曲:我家大门常打开,敞开怀抱等你,此刻听来,分外刺耳。

一场大火,一纸命令,一群人被无情地扫地出门。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自己确实已经沦为油腻、沉默的利己主义者,再也不见当年那个不讲逻辑只看情绪,但至少还敢于发声的文青,对比,情绪有些复杂。

最近在读城市化方面的书,刚好与此相关,我想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做?

最直接的原因是十天前群租房一场大火,数名人员伤亡,但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只是被用来驱赶外地人的众多方法之一,其他还有诸如限制子女入学,限制就地使用医保等手段。

这一系列手段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认为城市已经过于拥挤,需要通过赶走一部分人腾出空间的治理逻辑。

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这些做法是否是正确的,为什么?

结论当然是错!

城市在发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的不同,其发展逻辑和路线也大为迥异。比如,上海由于水运资源丰富,先天占有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继而随着商业不断发展,成就为今天的金融之都。同样的角度去看云南,新疆这样的内陆城市,由于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不具备发育商业的比较优势,但这些地方却占尽地理构造特殊、景色优美的自然优势,反倒适合发展旅游业。这就如同人与人禀赋各异,有人天生适合打篮球,而有人适合却画画。由于从事的行业不同,每个人日后的收入可能会相差巨大。作为个体,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需求,自然就会涌向能提供更高工资的城市,于是,一些城市人满为患,而一些却沦为鬼城。

作为城市管理者应该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准确预测未来人口密度与总数,投资建设与此匹配的公共服务设备设施,从而满足不断扩张的城市空间和需求。而事实是,1983年出台的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要把北京市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但在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便已达1000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要求 ,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1250万左右,事实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832万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提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961万(以上数据摘自陆铭著作大国大城)…………

不难看出,在城市规划的道路上,有关部门步步落后,没有一步踏到点子上,致使城市基础建设供不应求,加剧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病因出在规划落后,现在却要通过赶人来为过去的错误买单,而且还这么理直气壮,也是怪哉。

可能有人会说即使是规划失误,但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如今的做法只能如此。这个说法看似有理,其实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信权力不信市场。

正确的做法是交给市场,让人们自由选择。

一座城市之所以有持续不断的吸引力,让四面八方的人趋趋之若鹜,是经过每一个个体对其收益和成本分析基础上做出的选择。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高房价、大气污染等门槛自然让一些人觉得大城市并不适合自己,从而回归三四线城市享受蓝天白云的田园生活,而留下的那些人,纵使口中喊着逃离北上广,之所以没有走,还是因为他收获的远大于付出。看一个人的真实意图,不要听他讲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同时,大城市不是地不够用吗?那就将进城务工农民手里的宅基地,在市场竞价的基础上置换为流入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这样一来,农民有了进城打拼的保底资本,宅基地可以复耕,国家也不会突破用地红线(至于该不该设置红线是另一个问题,暂且不论),同时,城市有了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建更多的房,修更多的路,从而容纳更多的人。

纵观世界其它各国大城市的发展历程,无一没有经历过雾霾,拥堵等问题,这是伴随着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只要政府顺应城市及市场发展内在规律,有所为而不乱为,一切便会得到解决。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大城市也能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敞开怀抱接纳所有愿意投奔她的人,而且这一天,越早到来越好。因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会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受歧视,才真正体现着这是一个文明的现代国家。

[以下有广告闯入]

之所以能够心平气和的讲一些道理,是学了一些经济学。学习经济学是一个重建三观的过程,也是看透事物本质的便捷法门。如果你有兴趣,加入一课经济学吧。

读经典,成为会员,即可参与以下三个专栏的学习并参与社群讨论第一本经典:

张五常《经济解释》,解读人:张是之。

第二本经典:米塞斯《人的行动》,解读人:可二老师。

第三本经典: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解读人:香港的谭叔。

解读形式:讲义加音频。

更新频率:《经济解释》每周更新4讲,《人的行动》每周更新1讲,《人,经济与国家》每周更新1讲。

不难看出,在城市规划的道路上,有关部门步步落后,没有一步踏到点子上,致使城市基础建设供不应求,加剧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病因出在规划落后,现在却要通过赶人来为过去的错误买单,而且还这么理直气壮,也是怪哉。

可能有人会说即使是规划失误,但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如今的做法只能如此。这个说法看似有理,其实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信权力不信市场。

正确的做法是交给市场,让人们自由选择。

一座城市之所以有持续不断的吸引力,让四面八方的人趋趋之若鹜,是经过每一个个体对其收益和成本分析基础上做出的选择。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高房价、大气污染等门槛自然让一些人觉得大城市并不适合自己,从而回归三四线城市享受蓝天白云的田园生活,而留下的那些人,纵使口中喊着逃离北上广,之所以没有走,还是因为他收获的远大于付出。看一个人的真实意图,不要听他讲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同时,大城市不是地不够用吗?那就将进城务工农民手里的宅基地,在市场竞价的基础上置换为流入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这样一来,农民有了进城打拼的保底资本,宅基地可以复耕,国家也不会突破用地红线(至于该不该设置红线是另一个问题,暂且不论),同时,城市有了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建更多的房,修更多的路,从而容纳更多的人。

纵观世界其它各国大城市的发展历程,无一没有经历过雾霾,拥堵等问题,这是伴随着城市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只要政府顺应城市及市场发展内在规律,有所为而不乱为,一切便会得到解决。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大城市也能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敞开怀抱接纳所有愿意投奔她的人,而且这一天,越早到来越好。因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不会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受歧视,才真正体现着这是一个文明的现代国家。

以下有广告闯入

之所以能够心平气和的讲一些道理,是学了一些经济学。学习经济学是一个重建三观的过程,也是看透事物本质的便捷法门。如果你有兴趣,加入一课经济学吧。

读经典,成为会员,即可参与以下三个专栏的学习并参与社群讨论第一本经典:

张五常《经济解释》,解读人:张是之。

第二本经典:米塞斯《人的行动》,解读人:可二老师。

第三本经典: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解读人:香港的谭叔。

解读形式:讲义加音频。

更新频率:《经济解释》每周更新4讲,《人的行动》每周更新1讲,《人,经济与国家》每周更新1讲。
mmexport1511862497442.jpg

Sort: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www.6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