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 读《古诗十九首》| 月旦评 | 品乐书会 | 同一本书

in #cn7 years ago


图源

我挺喜欢《古诗十九首》,在那个年代,文人还不是职业性的,汉语也没有这么精细。古诗十九首简单得看不到用典,它们自己就是典故。也不知是何人所写,一个或多个作者的名字早已湮没。我觉得至少可以辨认出两个作者,一个比较多愁善感,另一个壮志难酬但是还作豁达状。不过也许只是同一个人的两面。从古到今,人立下壮志,总是很难酬,一转身,或许他又是多情和忧伤的。

我实在是喜欢这种文风,空旷清新得像从闷热的屋子里面一走出,就迎面吹到凛冽的北风。而在这之后,多情的诗,往往越发妩媚渐至于媚俗,豪迈的诗,往往越发入世渐至于野心权谋。

这些年代久远的诗,有一种真正旷远的气息,好像是谁冒着大风走到野地里捡来的。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对大洲大洋并无认识,却因为交通不便,对时间和空间的旷远有更多的体察。 无名的作者,仿佛总在思念着,他的思念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无限延伸。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这一首伤感得都有点好笑,其实我现在不相信诗意了,想到一个人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过江采一朵不知该怎么送的花,有点那什么——会让人苦笑一下,对吧。但它仍然是我读过、觉得最好的关于思念的诗。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

这首未免太写实了,小女子神态浮现眼前,几乎像幅素描。好诗是不是应该比较像印象派一点。但是这首很寒冷,不仅仅是因为提到了节气。真是很奇怪,想一个人是真的会觉得冷的,而且越冷的时候越想念。一定有很多思念着的人,在夜底潜行,他会开心,或者悲伤,但是漫长的时空,永远是旷冷的。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句子,当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从柏和石就跳到了“人生天地间”,诗真是没法解释的。但它有种说不出的美,或许是这二十个字很重很重,像巨大的重力,让时间和空间都发生扭曲。其实物理学也是很诗意的。

古人总是用“三岁”表示很长时间,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是真的,三年是真的很长的。他们死得比我们早很多,又见多了生离死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我有一个悲观的朋友,他说看不见未来,我劝他说,谁都看不见未来,我总是只考虑三年的事情,有三年可见,已经是很不错了。

如果每一个三年,我都有堪可欣慰的事情,那么,也许等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我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瓜瓜说,把要求放低才会快乐,我以为然。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墨迹贴着这个女子的身体三年,难道真的能够不灭么。这确实是写出很深厚的感情,可是又让人觉得,她没有安全感,一定要抓住什么,揣在怀里,紧紧紧紧的。在这个奇怪的纷扰的世界,谁又有安全感呢。只是我们再也写不出这样单纯的,有点傻的,但却无比诗意的句子。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时间其实真有这么快的。我们会归于尘土,在此之前,一定要真的活过,才行啊。

这些古诗里面的女子,心心念念的,无非是一句话,一封信,一个人。其实到了现代,我们每天做很多事,和很多人打交道,打哈哈,闲下来,可资回忆的事情,也未必就有很多吧。那些能让人算是真的活过的东西,也永远不会很多吧。

在《古诗十九首》里面,最美好的意象我觉得是这个:“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可惜现在燕子不多见了。

之后的事

我一直在听这首《梅花三弄》,一直在听。然后想到这样的诗句:思为......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原来是《古诗十九首》。歌里的那句“云烟深处水茫茫”像极了《古诗十九首》的意境。

我又重新翻开来看,好像掉进了远古的思念里,安静的甜美。那样的情怀在我们这个欲求过多的现在是感受不到的。这个看似什么都有的世界,其实还是那么空。所以,不要去求取那么多了,更不可把理想物化为现实。

人应该有理想中的愿望,也要有世俗中的愿望,比如“中庸”。中庸不是圆滑,也不是路过打酱油。中庸可能是当你与人相逆相异的时候,他们依然欣赏你做人处事的态度。怎么做一个既理想又现实的人。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可惜现在燕子不多见了。记得小时候,奶奶家的堂屋里有个燕子窝,每到春天就会有成群结对的燕子飞来。窝下的灰墙上落了好多小燕子的屎粑粑。那些让人觉得真的活过的东西,还真是不多。可是为了见证那许多转瞬之间的稀罕,还是要活着呀,美丽的活着,等着。

最近在看新三国。曹操说了那句话之后,故人就真的开始如落叶般凋零:从古到今,人立下壮志,总是很难酬,一转身,或许他又是多情和忧伤的。也许那些无名的作者就是他们呢?曹操是诗人,周瑜是琴师。人们总是很难想象那些强弩刀戈之后的事。

故人陆续凋零,到诸葛死后三国就再没有戏了,司马懿当改名叫独孤求败。说来也怪,为什么周瑜就认定不能和孔明同生呢?司马懿引十万大军前来,只为听城楼之上的诸葛抚琴一曲。这样的知音之会是有别于高山流水的诗意。只是这不是真的,是人们的想象,人们的想象里真是有那强弩刀戈之后的事呀。

孙尚香也陷入了一贯的阴谋而为之殉葬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时候的人常常知道跨越不了距离的阻隔,因为山高水远交通不便,所以就可以预见千里迢迢一别再难相见,才有长相思。只是为什么,他们的感情就可以跨越时间呢?可能在空间和时间有限又无限的维度里,真的发生了什么质变的事。而现在呢,当距离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人们却常常说什么都敌不过时间。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事里的乱世都是那么好的,或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听到的便只有故事,又或因为衬着乱世的凶险奸诈,那仁义犹显得珍贵。

挂印封金,千里来寻的不过一份渺茫的前程,只因为桃园的一拜。原来,桃花树下不止于情爱,还有兄弟连:这一拜,春风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台。曲罢,云长的青龙偃月刀也造好了。

只是,群雄逐鹿的主旋律下,“铜雀春深”也只好甘当一种陪衬。不过我喜欢这陪衬,我喜欢巾帼的孙夫人,是长江畔的枭姬陵,永做徘徊守望的样子。事隔多年,再看这故事已不是往日心绪,因为不再等待那个羽扇纶巾的仙人。且把它当作故事来看。那年代,“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多好。

我以为的一旦相爱就永不分离,可能就属于这种古朴的观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距离不能阻隔;“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生死亦不能阻隔。那么,还有什么可阻隔呢?有时候一觉醒来,会觉得亲爱的人依如往昔。想问候一句,可是即而又意识到,原来,早已分离了。竟然不相信这是真的。

那些古朴的情愫,生长得缓慢而优雅,也许到了现在,竟找不到培植的土壤。它们在这个碌碌的世界里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于它们是戚戚焉,又显得这碌碌的世界多么可笑。

——————————

本文版权归April Queen所有。转载已经取得作者同意。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原文曾发表于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629670358/

——————————

@ibook-ishare 是读书群291697129的公共账户,用来转发或发表群内书友的书评或读书笔记。

喜欢的话请点赞,谢谢您的支持!

Sort:  

我也喜欢《古诗十九首》,最喜欢的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我觉得这句不是及时行乐,不是颓废,更多是活在当下,活得精彩。

作者和我说此篇不是一次写完,是边读边写,最后整理完成的,看得出作者的心思细腻。诗句的品读,有自己的体悟在里面。

赞。

Screen Shot 2018-03-21 at 09.12.17.png

本文收益已经按照2018年3月21日汇率支付给原文作者。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故事还是史实也无关紧要了,想要在一起的心意总是假不了。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s://www.douban.com/note/629670358/

作者已经授权,原文链接也已经在文中注明了,谢谢小豹子来访:)

@ibook-ishare, 文人墨客,就是说的你呀,月旦评你参加对了!

这个琉璃年代,能经久的不多,人们也不那么容易快乐起来

诗意正浓啊!

感觉老兄看了好多书!兄弟我实在惭愧!

这篇不是我写的,是读书群的书友April Queen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