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转暖,太阳也出来了,有种“冬日暖阳”的感觉。
昨天A公司来通知了,那是两份小单。
突然觉得这是一家很正规的agency。它名气不大,但工作流程很规范,工作文件也齐全;工作人员的对我这样的vendor,在发过来的电邮中也显得很有礼貌,用语挺温文尔雅的。
说起这个vendor,有个有趣的事情。上个月,公司发来对账单,要求我这位vendor提供invoice。于是,“大姑娘上花轿”,本人生平第一次开起了发票。为此,专门学了一下怎样去写——笔译这种职业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随时都要、都在学习新的东西——尤其对于freelancer——别的知识劳动着也差不多吧。
我对这家翻译公司的了解还不多,但它给我的第一批订单就是大名鼎鼎的B!人们逛商店的时候会看到这个品牌,但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它也生产发动机的。
这张单让我见识了什么是专业!人家的说明书已经是第H版修订了。
到它的官方网站上看了看,不同型号的说明书满满的的一大屏(滚动条变得很短),我没有去数,没有一百也有几十种吧。
翻译工作是在某个在线CAT平台上进行的。项目经理已事先把相关的参考资料备齐。
而且,里面的TM挺丰富的。
虽然我大学的专业也是属于机械类的,而且在模具行业也呆过四年,但具体到化油器,TM还是帮了挺大的忙的。典型的机械术语虽然查得到,但有些术语有不同的叫法,怎么知道客户偏好那种译法呢?尤其重要的是,如何使术语与风格在横向和纵向保持一致呢?这都靠TM。
我平时做的单,多数是创业公司的小单或者某些大公司的散单,并不涉及TM;而一些agency的在线CAT平台虽然也有标配的TM功能,但它们也是散单占绝大多数,TM只是偶尔飘过来的几朵小云而已,而且由于上下文的不同,用得上的就更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我一度认为TM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以前在跟一家agency谈rate的时候我给它的报价中TM discount定得比较高,即使100%匹配也要1/3的base rate。
而这家A公司,100%匹配的只算15%,但我觉得很合理。因为它的(也许是客户B提供的)TM质量很高;而且,从它的客户(B品牌)的角度来看,人家是多次修订,重复率相当的高,提供TM discount是合理的。
翻译这种行业性很高的技术文档,还不是一般的术语的问题,而是要使用“行话”——不是指那些在电子词典和网络资源上查得到的用语,而是指那些还没有在词典和网络上出现的、行内人士所使用的、特有的用语。
B品牌这丰富而高质的TM(以及其它方面)让我感觉它在翻译上做得很专业。
这些TM让我这样有些机械技术背景但对特定的产品不算很专业(尤其是其中的电路部分)的译者也能较快上手。
墨客你好,我好想支持你,但是我一直有点犹豫要不要点赞,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练过一阳指,我这个赞要是点下去,你搞不好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