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彭鋒

in #cn8 years ago (edited)

有關藝術作品價值評價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當代藝術界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但是,如果澄清了藝術作品的不同價值取向,有些分歧可能就可以避免。

其實,不同時代有關藝術作品價值爭論的焦點不同。在18世紀確立起來的現代美學體系中,藝術作品價值爭論的焦點,是認識價值、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之間的關係問題。美學在18世紀確立為一門哲學分支學科,得以與認識論和倫理學並列,這與康德的體系化的工作密不可分。康德將人的全部認識能力分為知、情、意,它們有各自不同的領域和價值追求。認識價值來源於知性對真的追求,倫理價值來源於意對善的追求,審美價值來源於情對美的追求。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形式,其價值也可以區分為認識、倫理和審美三個方面。在理想的情況下,藝術作品這三方面的價值是可以統一的。 18世紀啟蒙思想家們,曾經將古希臘的藝術確立為理想。席勒在《美育書簡》中,就不遺餘力地稱讚古希臘藝術。但是,隨著古希臘理想的破滅,社會分工割裂了完美的理想,在實際情形中,認識、倫理和審美這三方面的價值通常是互不相干,甚至是相互衝突的。比如,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曾經引起不少人自殺,從倫理價值上來說不是一件好作品,但是這一點並不影響它的審美價值。不僅文學作品如此,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等領域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一些繪畫作品如庫爾貝的《世界的起源》可能會引起觀眾的慾念,因而會被認為在倫理上具有負面價值的作品,但是在倫理上的負面評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它的審美價值,在藝術界也沒有定論。審美價值與認識價值的衝突,在美術領域也比比皆是。如安格爾的名作《大宮女》曾被批評家譏諷至少多畫了三節脊椎骨,但是這種在認識上的負面評價,似乎也沒有影響到它的審美價值。即使在文藝復興時代,大師們為了追求審美效果,也不惜違背客觀規律。如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見上圖)中的維納斯,就明顯不符合人體解剖,她的脖子過長,左肩過斜。但是,正是因為這種違背客觀規律的處理,讓維納斯顯得婀娜多姿,美麗動人。

總之,在前現代美學中,藝術作品的倫理價值和認識價值,會影響到它的審美價值。在現代美學中,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可以獨立於它的倫理價值和認識價值。而在今天,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倫理價值和認識價值之間關係的爭論仍然在繼續。特別是在後現代美學當中,藝術作品獨立的審美價值遭到了挑戰,倫理價值和認識價值再一次回到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評價之中。從美學史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黑格爾“正—反—合”式的辯證統一。用一句中國俗語來說,那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前現代美學強調認識價值、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三者的統一,現代美學強調三者的分立,後現代美學在某種程度上又認同前現代美學的觀點。歷史似乎在螺旋式地演進,周而復始,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

但是,在當代藝術批評中,重要的價值衝突不再是審美價值、倫理價值和認識價值之間的衝突,而是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之間的衝突。人們可以從重要、值錢和好看三個方面來評價藝術作品。重要是從學術方面做出的評價,值錢是從經濟方面做出的評價,好看是從審美方面做出的評價。這三者有可能是統一的,但在更多的情況中是分裂的和衝突的。由倫理價值、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組成的價值系統,向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組成的價值系統的轉向,是當代藝術評價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徵。最明顯的例子是電影。某些成功的商業大片可能獲得了很好的經濟價值,但在學術界中的評價不高。某些實驗電影在學術圈享有很高的聲望,但在票房上卻缺乏號召力。還有一些藝術電影可能在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方面都不夠理想,卻非常好看,在審美價值方面贏得了回報。這裡的衝突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今天的電影人從一開始就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並且根據不同的目標來做出不同的評價。

儘管美術領域的價值分野沒有電影和戲劇等領域那麼明顯,但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之間的衝突也是司空見慣。杜尚的現成品藝術作品《泉》曾經被評為最重要的美術作品,這裡的“重要”指的是它的學術價值,即它在美術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沒有那麼瘋狂的人會認為這件作品好看,甚至也不會有那麼瘋狂的人出高價收藏這件作品。這件在學術上最重要的作品並不具備審美價值,也不一定具有經濟價值。在這裡,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審美價值之間的衝突體現得非常明顯。藝術界的權威人士之所以推舉《泉》為重要的美術作品,原因是它改變了人們對美術的看法。根據丹託的闡釋,有關美術作品的理論解釋也參與到作品的價值構成之中。杜尚的《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和圍繞它的理論一道宣告了繪畫的死亡和美術的終結,從而開啟了一個新的美術時代,即丹託所謂的後歷史階段的美術。 《泉》的重要性,正體現在它所具有的“劃時代”作用。總之,杜尚的《泉》以一種極端的方式體現了美術作品的學術價值,這種學術價值與經濟價值、審美價值毫無關係。

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不一定具有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美術界中,不少用做裝飾的行畫和復製品,它們也具有讓人愉悅的功能,但是它們並沒有什麼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1994年,前衛藝術家科馬和梅拉米德開始了他們的“人民的選擇”的繪畫項目,後來又從繪畫延伸到音樂。科馬和梅拉米德創作了不同國家的人民最喜歡的作品,它們也被認為是最美的作品。從繪畫本身來看,科馬和梅拉米德的作品沒有多少貢獻,因此沒有多少學術價值。至於它們的經濟價值如何,目前還沒有得到相關數據,無法論定,但是它們與同時代屢創天價的藝術作品相比,在經濟價值上一定是相形見絀。弗洛伊德的《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曾經保持了在世藝術家的最高拍賣紀錄,科馬和梅拉米德的作品肯定比弗洛伊德的好看,但不一定比弗洛伊德的值錢和重要。

不可否認,隨著經濟形式的不斷演進,虛擬經濟日益發達,經濟價值與實用價值之間的不相稱性在不同的領域都有所體現。藝術領域是虛擬經濟活躍領域,因為藝術作品的價值不能依據一般勞動量來衡量。當藝術在18世紀由傳統的供養人體系轉向市場體系的時候,藝術家就懂得通過創造來增加他們作品的價值。創造是天才的行為,可遇不可求,我們不能根據一般勞動量來衡量它的價值。由於藝術作品的價值可以不依據一般勞動量來衡量,它們具有的價值空間就比一般商品要大得多。在虛擬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藝術作品的這種特性使它成為經濟炒作的絕好對象。在虛擬經濟發達的時代,在藝術市場出現泡沫經濟是不難理解的。

現在的問題是,在藝術價值系統中的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之間的矛盾有可能統一嗎?我們需要這種統一嗎?這種統一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嗎?也許我們可以繼續幻想這種統一,但是歷史的車輪一定會將這種幻想碾得粉碎。人類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化格局,我們將迎來一個開放的社會。在開放的社會裡,人們可以確立不同的人生目標,可以根據不同的人生目標來衡量成功,於是全社會將有更多的人獲得成功。就藝術價值體係來說,如果從學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審美價值統一起來作為衡量藝術家成功的標準,藝術界中就只有一個人獲得成功,如果將它們分開來看,就至少有三個人獲得成功。在開放社會將形成一種奇妙的均衡,有錢的就沒有名,有名的就沒有錢,要錢還是要名,取決於不同的人生追求。

如果這種說法能夠成立,藝術界的價值取向就由單一取向轉向了多元取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應的藝術界將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意味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將龐大的地球縮小為小村莊的時候,多元的價值取向正在將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們區分為無數的群體。遠近關係將發生徹底的變化,與價值距離相比,物理距離將顯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