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粮票还盛行的年代,一年又一年的天灾人祸,人心也变得惶惶不安。渐渐地,人们关注的不是吃什么,而是什么时候才可以抢到食物。平日里简单到极致的粗茶淡饭自是不必细说,就连姥姥每天早上给妈妈准备的午饭也只是一点儿米粒,上面零星飘着几根菜叶儿,最贫苦的日子里或许连米粒是什么都该不知道了。
饿则饿矣,母亲每日的精神状态却是很饱满的。她满足于在粮食匮乏的年代仍能每天学习。那时她所学的,就算是在几十年以后的今天,依旧能向我娓娓道来。
今天的我,或者更广泛地来说,生活在全民小康时代的我们,自然是没有粮票了,获取食物的过程变成了简单的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我们也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菜肴食物的品尝,变得对外来的快餐越来越有好感。饥饿时可以由快餐迅速填饱肚子,饥饿似乎已经渐渐地变成了一种不可能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似乎是变得越来越上瘾了,食物的快速便捷,让人变得越来越懒惰了。当懒惰成性变成一种固有的习惯以后精神上的富足却显得有点儿遥不可及了。认真、勤奋、拼命这类词在很大程度上与一部分人已经渐行渐远远了,纵然工作学习时或许还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可眼神却越发地黯淡下去了,灵魂也如这般地变得空虚。
而人生不该像这样,任由空虚的灵魂驱使。要在平时的餍足状态中偶尔放空自己,适度饥饿,去静静地寻一寻那份精神上的饱满。适度饥饿,不是一顿胡吃海喝之后所谓的“减肥”,而是时不时穿插在你日常生活中的,去尝试一次新鲜的饥饿感受,去品味一份别样的满足。
再者,撇开抽象的精神层面,走出大众温饱不愁的生活局限,走进真真正正存在的现实,走进离我们似乎有点远的另一种生活,走进骨感的贫困现实,“饥饿”或许是一个能让你瑟瑟发抖的词。在那里,饥饿是大人们无奈而绝望的脸庞,是孩子们无辜而急切渴望的眼神,是被迫背上饥饿死刑之人干枯的泪泉。在那里,你永远体会不到一个粗糙白面馒头的珍贵,你永远想象不到多人合吃一份泡面的美味,你永远感受不到为了摆脱饥饿而努力学习的拼命。或许,有的时候,他们的人生只会剩下两种选择,要么被饥饿、贫困主宰命运,要么我去拼命努力主宰饥饿、贫困。
每个人都应该去经历、去体验自己不曾感受过的饥饿,去寻求一份精神上的满足。当平日的饱腹感消失后,当大脑一次一次压制住吃东西的神经反射时,那时的每一个人都是最成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