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早晨,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是啊,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但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么任性。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然我们钱包那么小,做不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是可以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四本游记,读完这些书,你可以来一次触及灵魂的旅行,这四本游记小编总结为:
一本寻“禅”之旅。
一本寻“道”之旅。
一本寻“诗”之旅。
一本寻“心”之旅。
禅的行囊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一本寻“禅”之旅。
可爱的美国老头比尔·波特的神作,作者背着一个大大的行囊,怀揣着一颗寻访禅宗道场的心,由北向南沿着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曾经驻过的道场,探寻“禅”到底是什么。然而与其他讲述禅修的书籍不同,在整本书里你看到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美国老头子,甚至于有些调皮,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对寺里的禅修早课也是能逃就逃。
书里作者提到过自己在火车上邂逅一个女学生,女学生问他,他看上去这么快乐,是不是和修习佛教有关?他说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而且遇到麻烦知道绕着走,回头再看看我们忙忙碌碌的每一天的生活,也许这就是有所待无所待。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空谷幽兰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一本寻“道”之旅。
如果说《禅的行囊》是寻“禅”之旅,那么这本《空谷幽兰》就是寻“道”之旅。恐怕很少会有相信现在的中国还有隐士,在我们的概念中,隐士文化是春秋战国的那个时代,如鬼谷子那样的高人存在。这个天真可爱的老外不死心,在上个世纪一九八九年跟朋友斯蒂芬一起来到中国,去终南山寻访隐士。
在后汉书里有一章是专门讲隐士的:”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求其道,或静已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庛物以激其清。”对于隐士来说,他们隐居的目的只有一个:修道。而修道则意味着孤独的生活。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终南山看看那些隐士们孤独的修道生活。
寻人不遇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一本寻“诗”之旅。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很难体会中华文明有多么值得玩味,只缘身在此山中,习以为常让我们丧失了对自身文化的敏感和自信。正如比尔波特在书中所说,一百年前的事情,在美国已是古代史,而在中国只能算是近代。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让这个可爱的美国老头沉醉赞叹,在中华大地访古探幽,缅怀先贤,于他来讲,是生命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2012年开始,比尔·波特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一路上,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寻访36位古代诗人的足迹。为此,他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他带着“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诗人致敬。
泛若不系之舟
作者: 傅真
一本寻“心”之旅。
说起傅真和毛铭基,我想很多人都听过他们的传奇故事,希望他们的生活,一本《藏地白皮书》成了多少少男少女去西藏旅行的精神食粮。对于我来说,我是很佩服他们的,不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而是他们那种随心所欲,不为世俗约束的生活方式。高等教育、世俗标准的好工作和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我们不知不觉被它们所束缚,逐渐的迷失了自己,丢失了信仰,而傅真和毛铭基是两个有信仰的人。
《藏地白皮书》讲述的是他们的爱情开始,而我更推荐这本《泛若不系之舟》。在这本书里,傅真与毛铭基行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书中的文字跟随他们颠沛流离,在记事本、电脑、夜车、小旅馆和咖啡店中辗转漂泊,诚实地记录着他们一路的见闻故事,探索着信仰、精神与内心价值,也见证着普通小人物身上顽强的生存本领。无论生活多么沉重、艰辛或不公,他们奋力向前,笑着流泪,珍视情感,保有尊严。
写在最后
有的时候
暂时停下来
放下眼前的事情
走上
一段寻“禅”之旅
一段寻“道”之旅
一段寻“诗”之旅
一段寻“心”之旅
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
新人来,关注上
已经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