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富兰克林、李敖的共同习惯 | 月旦评

in #cn7 years ago (edited)

peitu.jpg

缘起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时,里面提到曾国藩有写日记的习惯,坚持了32年;书看完后也就忘了,后来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时,书中提到李笑来读过李敖的一本书后开始学着做每日的“事件记录”(Event Log)。

PS:在网上看到一篇博文提到李敖的日记方法是从富兰克林的“美德十三条”对照法中学到的。

摘自《曾国藩日记》

十七日 晴

早,读《董仲舒传》,午初毕。午初至礼部,未初散。拜饶拱辰、徐玉丰,皆久谈,二时归。会客三次。

十八日 巳正雨

读《司马相如传》上半卷。在坐,小睡三刻。作少穆先生挽联,送饶拱辰联。写对联五付。早,入内,听宣。阅> 荫生卷。巳刻至刑部。拜客三家,会客二次。奇辞大句,须得瑰玮飞腾之气,驱之以行。凡堆重处皆化为空虚,> 乃能为大篇,所谓气力有余于文之外也,否则气不能举其体矣。

摘自《把时间当作朋友》

很多年前,大约20岁的时候,忘记了因为读过李敖的哪一本书,觉得他那种记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 学着做每日的“事件记录”(Event Log)。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 录事件本身。比如:

1995年12月20日,延吉市

1.主持经销商大会。

2.拿到上个月奖金共×××××元。

3.李堃请我吃饭,算算有4个月没见了。

……

1996年5月10日,吉林市

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李笑来在读过《奇特的一生》之后,发现作者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 -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为高级。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 -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钟。

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钟。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钟。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钟。

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钟。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钟。

路途往返——30分钟。

休息——剃胡子。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钟。

读《消息报》——10分钟。

读《文学报》——20分钟。

读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钟。

思考、学习

通过“事件 -时间日志”这样的记录,可以很清晰的知道过去的时间了都做了哪些事情或者有多少时间是被浪费掉的。

工作上通常公司会要求定期上交写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以方便领导监督工作进度;其实业余时间做的事情也可进行类似的总结与计划。

比如读书这件事情:

初期认为只要是读书都是正面的,没有想过读的书是否对近期工作生活事宜有帮助?也没有想过读完书后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怎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积累一段时间后总结:

人的时间、注意力有限,读书也应当有的放矢。选择对近期工作生活中的事宜有关的书籍,更容易加深读书的体会及应用。

附:富兰克林的美德十三条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2.静默:与人无益者,不言;禁琐屑之谈

3.秩序:置物有定位,做事有定时

4.决断:决定做所要做之事,不屈不挠

5.俭朴:不费钱财,花钱应在与自己和他人有益之处上

6.勤劳:爱惜光阴,做有用之事,不做无益之举

7.诚挚:不做伤人之举,说话时心出诚意

8.正直: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9.涵养:不走极端,禁绝怒念

10.整洁:起居服饰干净有序

11.宁静:不为物喜,不以己悲

12.贞洁:节欲保健,不损害自己或他人的名誉

13.谦逊:学习别人的长处,尤其学习伟人的长处

Sort:  

很多别人的方法不一定就完全适合自己,很多时候要自己实践过之后才更有深刻体会

是的,不能生搬硬套,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可以再加上一个蒋中正~

查一下,蒋中正也是学习曾国藩、从28岁写到去世前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