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开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除强盛的唐朝以外,我们历史上人才辈出,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的局面大多都发生在战争纷乱的时代,比如春秋战国,东汉末年,近代晚清,民国时期等等。
提到近代晚清时期,我们很多人觉得是一部屈辱史,学历史的时候最不喜欢的也是这段历史,各种不平等条约,各种变法。那个时代是我们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与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科学之前的战争,最后的结局太过惨烈。但不能否认的是,那个年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期,他们都在寻找着强国之路。
说起这批人,首先想到的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但今天跟大家聊的却不是他们,有很多人的名字早已被时间遗忘,但他们曾经为之奋斗过的事业却依然在历史上抹上重要的一笔色彩。容闳就是其中一个。
很多人不知道容闳,他既不是朝廷重臣,也不是为了革命献身的烈士。但他曾经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却是耳熟能详的。比如促成留美幼童,筹建江南制造局。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
他的履历:
- 1847年赴美留学,1854毕业于耶鲁大学,1855年回国
- 1860年至太平天国首都会晤洪仁轩,提出七项“新政”建议未被采纳
- 1863年入曾国藩幕,被排往海外购买机器,筹建江南制造局
- 1867年提出派留美幼童赴美留学之建议。1872—1875年被任命留美学生监督
- 1898支持戊戌变法,失败胡逃往上海租界,1910年邀孙中山赴美商谈,支持革命
- 1912年病逝于美国
他写了一本书叫容闳回忆录,将他毕生的经历,梦想都写在了里面。
里面有一段他的自述:
盖当第四年学年中尚未毕业时,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规划大略于心中。予意以为予之一生,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皆以此为标准,专心致志以为之。溯自1854年予毕业之时,至1872年中国有第一批留学生之派遣,则此愿之成熟时。
大致解释:大学读到第四年的时候,我对于自己将来要做的事基本上心中已有规划。既然我接受了这样先进的文明教育,那我们后来的同胞也应该接受这样的教育。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术知识,让中国逐渐强大。我后来从事的事业都是以此为标准,并且付出全部心力。自1854年从耶鲁毕业到1872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到美国留学,我这个愿望才算是成熟,实现了。
而这批留学生里面大多都有所建树。
其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小时候还学过一篇文章写他怎么修建京张铁路)、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他花了18年的时间去促成这件事。
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写一本书—***回忆录?
我们是否心中有这样一件事,这辈子一定要去做,并为之奋斗终身?
我们是否能坚守初衷,不忘初心?
我们是否能经历难以计算的失败仍能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