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闲暇之余迷上了一些文化综艺类节目,其中最钟爱见字如面,这是书信阅读类节目,一封封书信将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岁月再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一个个人物不在是书上冷冰冰的名字,一下子有了血肉一般在述说着往事。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胡琏的家书。他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在抗日战争中以第一师师长之职在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大战在即,他抱着以身殉国的心情给父亲和妻子写了一封家属,也是遗书。
胡琏给父亲的诀别信:
父亲大人:
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敬叩金安
胡琏给妻子的诀别信:
“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 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战争胜利后,留赣抑回陕自择之。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支,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亦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写尽了他精忠报国的决心,忠孝难两全的无奈,对家人的歉疚,对后辈教诲。自古就有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投笔从戎。他们的文字与那些记载历史的资料相比,让那段残酷的岁月多了一份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