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in #culture6 years ago

刘邦终结了秦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汉朝。汉朝在刚成立的时候,是非常迷茫的。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不知道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制度。之前的秦朝用了一套新的制度,很快就完蛋了。那么汉朝如果搞不好,很可能也像秦朝一样很快灭亡。那么,汉朝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今天就站在刘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很特殊。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大部分人的出身都很好,很多人都是权贵。这个道理很简单,出身好的人,能用的资源多,才更容易成功。
但是有两个开国皇帝是例外,一个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就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
这里单说刘邦。
咱们上一讲说过刘邦的出身。刘邦在造反之前干过三件事,他当过地头蛇,当过一个很小的小官,后来又当过山贼。他整个的活动范围基本上不出他的家乡沛县。所以在刘邦造反的时候,身边跟着他造反的那些人身份也很低,最好的也不过就是沛县里的一个小官儿。
比如说,刘邦的身边有一个人叫做萧何。萧何这个人在汉朝历史里非常重要,整个汉朝初年的国家制度,都是他制定的。
这么重要的一个人,他在造反前,他的职位只相当于今天的县秘书长,也就是负责县里面的日常工作,是个很小的官。其他几个和刘邦一块造反的人出身就更差了,比如有什么管县监狱的啊,有管马车的啊,还有屠夫,都是这种人。
这么一帮人去造反,就导致刘邦这伙人在有些地方特别吃亏。
因为那个时代是没有造纸术的,书非常贵。很多学问在全国可能就只有那么几本书,就只有几个人知道,普通人没处学。所以在那个时代,最好的学问大都在贵族的手里,都是祖传的。
你可能听说过,和刘邦一起争夺天下的人叫做项羽。项羽是个军事奇才,为什么?因为项羽的爷爷是楚国的头号将领,项燕。项羽的军事能力就是祖传的。
那再看刘邦集团。刘邦集团早期没有贵族,包括刘邦在内,都没受过多少教育。所以这伙人在学问上就特别吃亏。后来跟项羽打仗的时候,刘邦就怎么打怎么输。
最极端的到什么情况呢?
刘邦跟项羽打到后期,刘邦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他可以去打项羽的首都了。于是刘邦就组织了五十六万人去打项羽,项羽那边只有三万人。五十六万打三万,按理说,闭着眼睛平推都能赢。
结果,这场仗,刘邦是大败。打到最后,刘邦的军队都打光了,就刘邦自己带着他的一对儿女,坐着马车,仓皇逃跑。而且后面敌人的骑兵马上就要追上来了。刘邦就着急啊,这马车怎么跑不快啊?他一眼就看到车上那俩孩子了,说:“都因为你们俩,这车太重了,你俩给我下去!”刘邦就把两个孩子给踹到车下面去了。
结果那个驾驶马车的人也急了,他跳下车就把俩孩子抱起来,跟刘邦说:“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你快点跑不就完了么,你踹什么孩子啊!”刘邦还不干,还往下踹孩子,那人就还下去捡。结果那人最后是把两个孩子抱到自己的怀里,一边抱着孩子一边驾驶马车。结果刘邦就在车里跳脚骂,说:“你敢不听我命令,我砍死你!”当然最后刘邦也没砍,因为砍了就没人给他驾驶马车了。

刚才这段故事,就特别能够反映出刘邦的两个特点:
第一,刘邦是真没文化,你一个地头蛇出身的人,去打人家军事世家,你多几十万都打不过。第二,刘邦真是底层出来的混混,关键时刻流氓气冒出来,他能踹自己的孩子。
好,咱们重点说这个刘邦没文化。刘邦作为一个国家首领,没文化,不会打仗,其实也没事,因为你可以让别人替你去打仗。事实上,刘邦后来的胜仗,都是韩信替他打的。
但是作为国家首领,国家使用什么制度这件事,得刘邦来决定吧?可是这事刘邦也没学过啊。
但是这事最后就被刘邦搞定了。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有一个优势,是那些贵族没有的。
其他那些贵族,他们学习的管理国家的知识,基本上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低头去看老百姓,他们不熟悉底层。但是刘邦的经验正好相反,刘邦和他身边的这些人,在底层社会里生活了很多年,他们非常熟悉这个社会的底层是怎么运转的。
刘邦集团知道,这个社会不是像秦始皇想象那样,能够靠政府的力量直接去管理每一个老百姓,这件事政府是做不到的。在县政府往下,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势力,就是老百姓自己形成的家族,这些家族的代表就是父老。父老在基层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可以鼓动老百姓去造反。你想,刘邦当年起兵,就是让父老带人把县令给杀了嘛。
所以刘邦集团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做“尊重父老”。或者说白了就是,“尊重当地老百姓的习惯”。


我举一个例子。
刘邦占领秦国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当时刘邦的将领进了秦国的首都,都去抢东西、抢财宝。只有萧何,也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县秘书长萧何,他自己冲进秦国的官府里,去收集法律文书、地理图册、户籍档案。这一方面是因为,萧何当年在沛县干的工作,就是用这些文书去管理老百姓,他知道这些文书很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秦始皇的那套制度,在秦国这个小范围内已经运转一百多年了,它是有效的。
所以后来,萧何在管理秦国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就是靠着手里的这些文件,用秦国的制度去管理老百姓。结果是非常成功。再后来刘邦在前线跟项羽打仗,虽然怎么打怎么输,但是萧何可以利用秦国的生产力,源源不断地给刘邦送去军队和粮食,就把项羽给生生耗死了。
可是,出了秦国,到别的地区,刘邦就不会用秦国的制度了。因为刘邦集团尊重父老的意见。他们知道其他地区的老百姓是不喜欢秦国的制度的,那就不用。
比如说,后来刘邦叫一个人去管理齐国。这个人最开始也是沛县的小官,他负责管理县监狱。那么这个人当上了齐国的领导,他到了齐国,先干嘛呢?他先召集父老,问父老说:“诶您说咱们这儿有什么风俗习惯啊?我要管理你们了,你们有什么建议呀?”
你看这人有意思吧,他怎么管理齐国,他不问皇帝,他去问当地老百姓的意见。我们想想,这样的事放在秦始皇身上是绝对不可能的。说明刘邦这些人和秦始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用大白话说,秦始皇是什么都要管,但是汉朝初年的政府是能不管就不管。
这样的政策,在战乱刚刚结束,天下刚刚恢复和平的时候,特别管用。因为打过一场大仗之后,死了太多的人,田地都荒芜了,剩下的老百姓想的就是怎么赶紧种地,怎么能活下去。这时候的老百姓不需要政府管什么。政府就让老百姓自己把地种好了,这经济就恢复了。所以历史书常说,这段时期政策的特点是“休养生息”,结果就是汉朝初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
你要注意,这件事在历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时的人知道,我们往回走,走到周公的制度,已经回不去了。我们往前走,走秦始皇的路呢?也是死路。那怎么办?刘邦集团就找到一条新路,就是国家对老百姓别管太多。说白了,就是政府和老百姓要形成一种合作模式。我们政府对老百姓管得不那么细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老百姓交税就行了。果然用了这个模式,刘邦的西汉维持了二百年,后来的统治者一看,诶,这个模式是有道理的嘛。他们在管理国家的时候,就都参考了这个模式。
思考题
在古代,基层的社会秩序是由各地的父老、长辈维持的。这个模式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所以在我们今天的文化里,就留下了很多痕迹。比如说,中华民族是特别讲究尊重老人的。那么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老人在古代的地方社会里是拥有政治地位的。所以只有全社会都强调尊老,地方秩序才不容易乱。
再比如说,在过年的饭桌上,有些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们仗着是你的长辈,就觉得可以批评你的私人生活。这也是旧的家族社会残留下来的习惯。那你还能在你的生活中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欢迎把你的发现写在文稿下面的留言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