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財經節目中看到一個比喻,說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櫥窗,這個比喻我覺得很貼切,以前沒有用這個角度去想。
以前提到股票市場,我的腦海會直覺性的出現紅紅綠綠的K線圖,後來接觸加密貨幣也是一樣。而現實的市場我比較少去,頂多去了超級市場。雖然我不是太了解股票市場的運作,但看電影描述早年的股票市場,也是有很多交易員拿著紙張文件在喊賣,非常積極的想找到交易對手。
以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比喻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就像把市面上的公司股票擺在顧客面前標價一樣,只是這個商品性質,跟一般在商場賣的貨品有所差異。試問自己會在商場看到一個不知道用途的東西,會願意花錢購買嗎?
所以了解櫥窗內商品的東西性質、用途很重要。這也讓我想到,有時候看似很有用的商品,買回家後才發現是個垃圾。我哥之前買了一個挖耳器,在網路上的影片把道具伸進耳內轉一轉,耳朵內的髒污就會旋轉出來,結果根本是場騙局,買來用過一次就丟掉了。
這就很像一些被推薦的冷門股一樣,說著這個產業在未來會有爆發性的成長,很常聽到的是買了之後,漲了一陣子就暴跌。其實用基本的人性去推斷,有這種好賺的,當初推薦的人應該會緊閉口風,四處借錢ALL IN,而不是大肆宣揚,增加競爭對手,拉高自己的購入價格。
所以櫥窗內的價格也代表著,最後一個投資者願意為此股票出的價格。也就是當下自己要用資本進入這個產業分紅的價碼。所以市場指數也某種程度代表各界投資者對於市場獲利能力的評估,當覺得這個市場獲利會往上的時候,他們會願意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而拉升了指數。當然指數也含有預測的部分,是屬於猜測尚未實現,也有可能誤判。
我更想把這些股票比喻成母雞,買回去會不會下蛋,就要看自己的判斷。也許判斷的條件是羽毛豐厚程度、或著腳粗不粗,但我這個外行人肯定看不出來,所以我把每隻雞都買了,總會有一定數量的蛋可以收,總比花了所有錢買同一種不下蛋的雞好。
Photo by Eduardo Soares on Unsplash
哈哈,买那么多鸡得有很多本钱啊🐔🐣🐥
每個買一點就好😂,不要同一隻雞買一百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