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分享小島經濟學的讀後感想。
讀完了與金本位脫鉤帶來的影響後,故事也換成了講述2008年的次貸風暴,認為美國資金過度集中在房地產上,貸款浮濫發放的問題,本來應該由市場機制平衡,美國政府卻選擇了積極干預,讓原本可以回歸生產的資本,又回到了房地產之中。
作者認為市場機制作用下,本來可以藉這次崩盤,讓資本自己找到更適合的地方去投資,卻因為美國政府的操作,讓這個調整機制失靈。之前看過電影"大賣空" The Big Short,這背後也因為這些金融機構與政府的利益關係,變成由一般人來承擔崩盤後的苦果,有關係的金融機構在消息被壓住的時候,盡早處理應變,甚至得到來自稅金與舉債的補助。
有一段作者提到,美國因為不斷舉債維持現有制度,因而產生通膨。世界各國卻因為出貨給美國持有美元,也不能隨意拋售美元任其貶值。我自己看到這段的理解,就是像上一篇提到的,通膨除了當地政策影響,也需要分攤到美國的印鈔通膨。
書中反對消費長年大於生產,認為這種經濟榮景是虛假的,不斷侵蝕老百姓手中的購買力,數字上來看是增長的,但實際能買的東西變少。而買的東西變少就會產生經濟變緩逐漸趨向停滯。
這點在一個常聽的小故事中體現,一個小鎮因為一個外來客暫時拿出一張鈔票,而造成一連串的債務清償,在外來客來之前小鎮就像一攤死水,每個都因為欠債很煩惱,而就因為一張鈔票帶來了活水,讓小鎮又充滿了希望。
這個故事以前我原本的想法是,增加貨幣供給帶來的好處,不過現在想想最根本的還是經濟的流動,如果因為大部分的人手中購買力下降,買的商品就會變少,自然產生的經濟流動就會跟著變小。也許發放現金能夠暫時產生效用,但也有可能像上次疫情的狀況,美國發放了消費金,卻很多人選擇存下來或購買加密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