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政治风云:对德宣战引发清朝复辟


题图:Cheva用AI绘制

接着讲讲民国初年的军阀轶事。虽然在海峡两岸的现政权的近代历史叙事中,北洋军阀都是十足的坏蛋,但历史的真相也许是有很多个不同的侧面。

上回说到北洋军阀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当时,清政府为了平息边患,改革军制,建立了新式陆军——新军。但是由于财政困难,清政府无法给予新军足够的经费和支持,只能任由地方官员自行组织和训练。这样就形成了一些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新军集团,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袁世凯所领导的北洋新军。

袁世凯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物,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很多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经镇压过义和团运动,参与过辛亥革命,担任过中华民国大总统,并试图恢复帝制。他在政治上站对了队,在军事上有强大的实力,在外交上有广泛的联系,在经济上有丰富的资源。他培养了一批忠诚于他的北洋新军将领,这些将领后来成为了北洋军阀中的主要人物。

然而,袁世凯在最后一步棋上走错了。他为了皇帝的虚名,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他不仅遭到了南方革命政府和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甚至也失去了自己部下的支持。有人认为,这是一些北洋将领为了捧杀他,把他弄垮台,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盘。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刚继位时都会对割据的地方势力采取削藩的措施。不管如何,袁世凯在1916年退位并暴毙之后,北洋政府就群龙无首了。

按照法律规定,袁世凯死后,他的总统任期还未结束,应由副总统继任。而副总统就是武昌起义后在武汉主持大局的黎元宏。黎元宏虽然没有自己的势力,但是却有着正统性和合法性。他顺应南方革命政府的要求,恢复了临时约法,并实行内阁制。这样一来,总理就成为了实际掌握大权的人物。

而当时在北洋系中比较有实力的有三大派系:一个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一个是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一个是以东北的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其中势力最强大的一个就属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段祺瑞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他曾经是袁世凯的亲信,也是北洋新军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在军事上有着强大的威望,在政治上有着广泛的人脉,在外交上有着重要的后台。他的后台就是日本。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日本趁机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殖民地,并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企图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日本也力推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日本方面还答应为段祺瑞扩军提供贷款和装备。

段祺瑞认为,这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会。如果参战,可以搭协约国的便车,获取战后的利益,更直接的就是可以减少庚子赔款。一旦对德宣战,对德奥两国的庚子赔款就可以不用再还了。而且当时的一战已经陷入了双方僵持的阵地战阶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做支撑的德国来说,胜算已经非常渺茫。所以,段祺瑞决定对德宣战,并以总理的身份下令。

但是这个决定遭到了总统黎元宏和直系军阀冯国璋等人的反对。黎元宏虽然没有兵权,但是他有法理上的权威。他认为对德宣战会让段祺瑞变得更加强大,而且会得罪德国和奥匈帝国等中立国家。他还担心日本会利用参战之机进一步侵犯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冯国璋也不愿意看到段祺瑞势力膨胀,而且他也有自己的外交后台——美国。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直保持中立,直到1917年才加入协约国一方。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友好和支持的态度,并反对日本对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美国还提出了开放门政策,主张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自主,并保障各国在中国享有平等的商业机会。美国也不希望中国参战,因为这样会增加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

于是,在对德宣战这个问题上,黎元宏和冯国璋联合起来反对段祺瑞。双方僵持不下,就将宣战案交给国会表决。为了确保国会通过,段祺瑞亲自到国会演讲陈述参战的好处。同时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没有拿日本人的一分钱好处。

但是段祺瑞在国会的保证刚刚做出不久,就被京城的报馆爆出内幕,将段祺瑞和日本人的秘密协定公之于众。这份协定显示,段祺瑞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答应了许多损害中国利益的条件,比如承认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特权,允许日本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同意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等等。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国会也对段祺瑞失去了信任。段祺瑞一气之下查封了这家报馆。然而,民国初年的新闻自由尺度是非常大的,新闻自由的氛围是非常浓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平息舆论的愤怒,反而引发了一个巨大的丑闻。

黎元宏趁机利用这个丑闻,宣布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撤除。但是段祺瑞手里有枪杆子,自然不会低头。他断然宣布黎元宏的命令非法。但是他也没有在北京硬扛,而是卷起铺盖去天津租界住了下来,然后发动他的部下皖系的各个督军发布通电宣布,黎元宏是奸人威胁,要武力解决。但毕竟都没有真的动刀兵。

而黎元宏手上虽没有兵,但他心里却自认为自己有一张底牌。而这张底牌就叫张勋。张勋是一个有着复杂身份和野心的人物,他曾经是清朝的辫子将军,也曾经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也曾经是袁世凯的部下。他坚决反对对德宣战,所以黎元宏认为他是自己人。不过我们知道张勋的真正目的是要恢复清朝,让溥仪复辟。

但是在当时,他需要一个借口进军京城。在段祺瑞出走之后,黎元宏就下令调张勋的辫子军进京负责防卫京城。不过张勋的辫子军进城之后,非但没有保卫黎元宏大总统,而是把他给赶走了。所以前后相差没有多久,黎元宏也从北京逃到天津去了。这时两人只有兵弃前嫌。

黎元宏以总统的身份下令段祺瑞组织讨逆军夺回京城。张勋进京之后,就把末代皇帝溥仪从紫禁城里请了出来,重新登基。他还建议溥仪娶一位德国公主为王后,为了取得德国的支持。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张勋坚决反对对德宣战了,他需要德国皇族为清朝复辟背书。但是这一建议受到了溥仪老师陈宝琛的反对,并且张勋复辟的时间太短,段祺瑞的大军一到他手下的辫子兵基本上就不战而降了。

于是,段祺瑞就成了三灶共和的大英雄,重新执掌总理大权。而黎元宏经过这几番沉浮,也看出来了,手上没有自己的军队,这场权力的游戏是玩不下去的,也就拱手让贤,让直系的冯国璋出任大总统,自己就呆在天津,不回北京了。

Sort:  

虽然有部分观点不太完全赞同,比如

但是段祺瑞手里有枪杆子

段祺瑞在北洋里资历很老,也有钱(当然这个钱很大部分也跟日本有关),但实际上拥有的直接兵权,多不是直接掌管,北洋的军阀大多还都很买段祺瑞的账,加上他给钱的确也慷慨(张勋复辟名声不好,表面是个军阀,但这个人其实很会搞钱,做事也慷慨大方),

总体内容基本都依据,写的也很不错,赞!!!

黎元洪这人,他的老师严复(就是中学课本里提到的《天演论》翻译的作者,后来参与过支持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导致名誉受损)就曾评价他德出众,但才一般,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许多时候好心办坏事,比如阻止段参加一战,府院之争甚至解除段的总理职务,让张勋进京。。。好在这人德不错,为人也好,才不至于过于糊涂犯大错

黎元洪确实口碑不错,武汉沿江大道附近有条街以他命名,叫黎黄陂路。武昌起义能够全国响应也有他的功劳,好像起以后清廷在湖广地区的国库银两都落到起义军手上了,黎元洪就以这些银两联络南方各省,请他们独立响应。

长知识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