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小时候的冷

儿子又发烧了,没去上学,所以这两天我也就没有在大早上出门,中午天气暖和的时候,出门去药店买药,临出门时还看了一眼天气预报,零下-12度,裹得严严实实出去,结果不过是几百米的路程,就觉得自己要冻个半死。

image.png
(图源 :pixabay)

这不科学呀,前些天早晚温度都低到零下十八九度,也没觉得有这么冷啊?回来后发现有不少朋友在微信群里抱怨天冷的,看来冷不是我的错觉,也许是天气预报数据不准呢。

这么冷的天,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印象中,那时候的冬天才真叫冷呢。

小时候,家里没有集中供暖,甚至都没有暖气,那时候取暖主要有两种方式:东北大炕以及站炉子。

那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三间房,中间一间有东西两个大灶台(一般还有两个小灶台),是做饭和吃饭的地方;两边的两间房,各有一个大炕,和灶台联通着,是睡觉的地方。

做饭时一般都是在灶台里烧农作物(玉米高粱等)的秸秆,即节省了电力、煤炭等能源,热气又捎带着把大炕烘热乎了,一举多得。但是秸秆的热量有限,所以晚上时一般会在小灶台里烧一些煤炭,这样大炕就可以暖和一晚上。

虽然大小灶台以及大炕起到了供暖以及散热的问题,但是到了三九天,屋子里有时候还会很冷,这时候就要站炉子出场了。

所谓的站炉子,一般都是由铸铁造成,一个圆筒状的设备,分上下两层,中间用带有空隙的炉箅子间隔。上层放燃烧的煤炭,然后灰烬就会通过炉箅子落到下层的空膛中,保证空气的流通以促进燃烧,设计的虽然粗糙但是又不失巧妙。

炉子上边用几个小圈套大圈的炉盖子盖住,需要的时候可以拿掉一个或者几个炉盖子,这样就可以在炉子上边放置水壶烧水或者放置大蒸锅蒸包子饺子了。

炉子上部的侧面还会留一个圆形的出口,然后用一段段的炉筒子连接起来,一直延伸到户外,这样可以把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户外,不至于导致煤气中毒等。

那时候最喜欢围着炉子,看炉子里的煤炭烧得通红;或者弄一些玉米粒大豆等放到炉盖子上,很快就变成热乎乎的爆米花啦;或者把炉钩子伸进炉子里,烧得通红,然后拿到户外放到冰雪上,再冰上刻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尽管灶台、大炕、站炉子给我留下很多温暖且美好的回忆,但是更多的回忆还是一个字:冷。

冷到什么程度呢?中间屋子里(姑且叫做厨房吧)的大水缸,每天早晨都会冻上厚厚的一层冰,想要喝水或者舀水做饭,先要破冰。破冰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有时候再挑两块长得好看的冰吃上几口,卡卡脆,无比过瘾。

还有就是每天早晨起床(起炕),窗户上都会布满窗花,这可不是心灵手巧的人剪纸剪出来的窗花,而是水汽在玻璃上凝结成冰霜形成的图案。那些图案千奇百怪又多姿多彩,从中我可以看到海南的椰林、芭蕉树,海上的帆船,山林中的麋鹿;甚至都不需要想象力,一幅幅画卷就那么直白地呈现在眼前,至今我都想不懂,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呢?

每天睡觉以及起床都是考验,尽管大炕以及小灶台会带来一丝热度,但是煤是要花钱购买的呀,怎么能舍得经常烧或者使劲烧呢?所以大炕拔凉是常态!睡觉的时候要赶紧钻进被窝里,把四角都掖严,然后等着利用身体的热量把被窝捂热,之后才能安然入睡。到了早晨,当然不舍得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出来了,毕竟被窝外边是那么冷。

突然想起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小孩子孝顺,能用身体为父母先把被窝捂热乎,确实挺有孝心,难能可贵。那时候我把自己被窝捂热就觉得很了不起了,可没想到帮父母捂被窝,想必父母也不舍得让我挨更多的冻吧。

和冷有关的记忆还有每年春节时贴对联,一般到了年三十那几天,都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可是按习俗,偏偏要在三十贴春联。母亲和奶奶用面粉做一些浆糊,然后均匀地刷在春联、福字的背面,我和姐姐负责把弄好浆糊的对联、福字拿到外边,然后和爸爸一起把对联、福字贴在门框以及墙壁上。

虽然我和姐姐走的路不远,但是那时候是真冷呀,出门口走几步感觉手就要冻僵硬了,浆糊也冻得不黏了,然后往冰冷的门框以及墙上贴更是一个极有挑战的工作,一副春联弄完,手都整个不会动了,而这样春联以及福字有好多副,头疼不头疼吧?!

这些还都是在家里,再冷也有个度,实在不行就躲屋里,但是到学校更冷且无处可躲!学校是瓦房,也有站炉子,但是需要提前到校的炉长把炉子的火点起来(专业术语叫:生炉子),很不幸,我当过很多次炉长,生炉子冒烟咕咚,简直太过悲惨了。

就算把炉子生气了,一个教室就一个站炉子根本不管用,除了炉子周围那一圈人能好一些,其它的人那叫一个冻手冻脚,一边上课一边搓手一边跺脚取暖,就算这样手还经常被冻成小馒头那样,上边皲裂一条条血槽,又痒又痛,极其难受。

如果在教室受冻算得上是痛苦的事情,那么走路或者骑车在路上挨冻那简直是令人绝望的事情,北风烟雪简直无孔不入,什么大棉袄军大衣根本挡不住。我还记得路上看到过一中学生骑行,一边骑一边嗷嗷哭并大喊:“呜呜呜,冻死我啦!”简直是无比凄惨。不过我也帮不上他什么忙,除了没哭出来,我的凄惨程度不比他差多少。

关于寒冷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有时候想想,那时候竟然没被冻死真是奇迹呀。大概小学高年级以后,学校建起了带太阳能取暖功能的新大楼,家里也盖起了小楼座(洋房?),弄上了小锅炉带动几组暖气片,羽绒服之类的也慢慢流行起来,日子是越来越暖和啦。

image.png
(图源 :pixabay)

到了儿子这代,家里学校都有集中供暖,冬天上学放学都是车接车送,毛衣、羽绒服、羽绒裤什么的都穿上紧怕冻到一点点。要说不知道寒冷为何物有些夸张,但是大抵再也体会不到也理解不了我们小时候的那种冷啦。

这不就是我们一代代人努力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嘛,让孩子吃饱穿暖过上幸福生活,至于我们小时候的冷,虽然说不上是美好的回忆,但是却毫无疑问地是珍贵的记忆呢!

Sort:  

感冒不是什么大事,主要是你们哪里那么冷想买药都困难。
如果你相信我。按照我的方法应该对小孩有用。
=================================================
家里有生姜和葱吗?如果有的话就切一些煲水。记得葱只要葱白。
生姜15克左右就好,小孩葱白十几节就好(只要葱白)煲十几分钟。放20克红糖。
趁热让小孩喝下去。喝完马上盖上被子。如果能发汗就好了。但要保持别再感冒。
这些东西家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用专程到药店买药。

谢谢美女:)

不用客气。

冷虽然刻骨铭心 但还是怀念记忆中的冷 这就是童年吧 😄

对冷的感觉,儿时的记忆比较多,现在的娃确实太幸福了,电热毯、羽绒服、暖手宝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我们那时候,窗户上经常可以看见厚厚的窗花、有时还会哈气成冰、被窝里放盐水罐(就是打吊针用的瓶子),人手一个小暖炉(用油漆罐做的),呵呵,这些乐趣现在的小朋友可没有哦。

对了,O哥这个“箅”叫怎么读,我还是头一次见😂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确实那时候的冷是生活的冷,暖是生活的暖,珍贵的记忆呀,现在好难找到那样的感觉😃😃

小时候是真冷,经常冬天手被冻裂口子!脚上生冻疮,真的是又疼又痒!现在如果回到那个时候,不知道能不能忍受的了🤣

蛮羡慕东北大炕的,虽然四川温度比不上北方那么低,但是那种很浸的湿冷感太令人难受了。

O哥你那边那么冷呀,我小时候我们那里最冷也只有零下五度左右,都觉得很冷了,耳朵和手都长冻疮,我们湖南怀化那边的取暖方式就是火箱,以前烧炭,现在都变成电火箱了,我小时候的冬天很冷都是穿棉衣棉裤,自己家的棉花做成的棉衣棉裤,也挺暖和,棉被都是很厚的,都是自己家种的棉花。看完你这篇文章,我的记忆也被拉回到了小时候最冷的冬天,记忆中一出门冷的鼻涕一直流。

南方人体会不到那种刺骨的冷,记得我上初中那会,大冬天的还穿着短袖短衣在操场上跑步,就觉得自己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还有一股热血沸腾的感觉,尤其是参加市里面田径比赛前一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