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棉花》不是《红棉花》

in HIVE CN 中文社区3 days ago (edited)

莫言的《白棉花》读完了,之前先是看的电影版,随后读的原著,对比起来,电影做了些改编,尤其是片尾和结局,做了很大改动,从常理上,电影的结局改编更符合一般人的理解,但是,我感觉还是原著的片尾读起来更让人回味(虽然有些费解,但感觉很震撼)。

《白棉花》的写作手笔来看,作者的文笔很老辣和世故,有点像那种痞子但却不赖的感觉。原著和电影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来看,文字里有大量主人公第一视角的内心活动和想法,读起来比电影更畅通和舒适,当然,估计是为了弥补这方面不足,电影加了许多旁白,不然如果没看过原著的话,看起来还真有点让人有些不明就里呢。

001.png

书里讲的是山东省高密县,这个地方我没去过。而电影里虽然也说是高密县,但非常奇怪的是,无论是场景布置比如院子屋子,又或者是人物对话,跟我老家都非常相似,如苏有朋扮演的主人公去棉花厂前,到村长家里,村长家是那种双院子,如下图,

001-2.png
图片来源于电影《白棉花》

我塞!多么熟悉的场景啊!这种双院子,不能说跟老家我奶奶家那老院子完全一样吧,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我很小时候就常在这种院子玩耍,喏,苏有朋站在那个位置,是后堂(后堂的门框是那种老式雕花纹理),有点类似北方那种厦子,不同的是,我奶奶家那个后堂比电影里的要宽大,而且还有木制门窗(电影里这个好像没看到)。

院子两旁就是屋子,右侧是我大伯家,左侧是我爷爷奶奶家,嗯,我大伯家的奶奶(辈分原因,实际上是姥姥辈了),就住在右侧里边那间屋子里,我记得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大致就是唤我给她把屋子门关上,大概是人年纪大了,怕冷原因吧。

而离镜头最近的地方,当然,这张图上看不到,也就是左侧还有两间房,一间是(马、骡、驴)牲口棚,另一间是豆腐坊(对,家里做豆腐、榨菜油、甚至用铡刀给牲口切草的地方),嗯,再往前,还有个水滘(平时滘口是盖严,用时才打开)。

这就是典型的以前关中老百姓的院子,如果你有看过电影或电视剧《白鹿原》,一定不会陌生。

《白棉花》里有两处提到了血和死亡,一个是之前女工因为辫子被卷入到棉花机里被轧死,另外一个就是主人公暗恋的对象方碧玉,电影里是宁静扮演的,最后也是死在棉花轧机里,两次都是弄得棉花车间血一大片。

001-3.png
图片来源于电影《白棉花》

话说回来,对于书中女主人公方碧玉这个人物,我是挺喜欢的。敢爱敢做,不在乎世俗人的眼光,可惜的是,爱错了人,爱上的人是一个没有勇气和担当的男人,哦,不是主人公,是书里另外一个男人。恩恩,虽然那男人嚷嚷着愿意为她跳井自杀,但这种行为又算的上什么呢?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更显得其遇到事情懦弱无比。

至于男主人公,书里有大量的心理活动描述,这点在写作方面,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哦,忽然有个很坏的念头,如果这本书的名字改为《红棉花》,那就是另外一番感觉,不是写实,而成了批判,批判棉花轧厂剥削临时工。。。明显立场不对,这很反动。

哈哈哈,当然,只是玩笑随意想象下而已,可见,稍微改下书名就足以改变整本书甚至作者的本意,更不用说现在课本里收录的许多节选的文章了。。。

我的感受是,读书不能过于相信书本,更不能盲目相信文字,很多书即便是原作(著),字里行间都散发出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更不用说现在很多文字都被人有意或无意修改过了。

是《白棉花》,不是也不能叫《红棉花》。

Sort:  

那是一台吃人的棉花机器,都吞了几条人命了。。

你这观点很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