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姑娘的另一张脸:貌似糊涂的亡国之君

in HIVE CN 中文社区5 years ago (edited)

一般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总给人一种骄奢腐败、沉迷酒肉声色、滥杀忠臣等昏聩印象,究其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夏桀、商纣等给人印象太深刻,以至于人们一提起亡国之君,不免先想到这些暴君、昏君。

然而事实上,亡国之君也并非真的一定腐败、沉迷酒肉声色,比如明朝的崇祯皇帝,虽是亡国之君,但绝不能算昏君,从一定程度上讲,崇祯也算是励精图治,也很想把祖宗留下来的江山重新治理好,但只可惜万历留下的烂摊子实在太糟,大厦将倾,非其一人之力可为。

而还有这么一些亡国之君,历史上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平庸,甚至有些昏,但事实上却非如此。

提起刘禅,也就是刘备之子,历史上的西蜀后主,给人的印象一贯以傻里傻气,甚至在当了亡国之君后俨然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没心没肺的昏聩印象。这主要是来源于这样一段故事。

刘禅在投降司马昭后,被封为“安乐公”。

一次宴饮时,司马昭问刘禅度:“安乐公,颇思蜀否?”

刘禅正在一心一意地一边欣赏着歌舞,一边喝着美酒,自然没有听见,直到司马昭再次询问,他才猛然从陶醉中醒过神,顺势答,

“此间乐,不思蜀也”,然后继续接着逍遥自在,全然没有亡国之恨,这也给后人留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一个千年成语故事。

事实上刘禅真的是个没心没肺、乐不思蜀、傻里傻气的昏聩之君吗?其实不然,试想在那种场景下,既然自己当初选择投降,做了别人俘虏,如今也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况且在对方眼皮底下,一举一动都被人所盯着,稍有不慎,一个举动,甚至一句话,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在这种境况之下,与其奋起做了了别人案板上的鱼肉,还真不如索性独善其身,不闻不顾,不过问政治,不问世事,装傻充愣,俨然一副傻里傻气的模样,或者说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手的戒备之心彻底放下心来,进而免于杀身之祸。

反之,如果不能看清形势,认清自我,一味逞口舌或笔下之劲,正好中对方的下怀,恨不得杀之为快,说不定话音还未落,人头早已落地。

如此形势之下,还真的不如做个真的“安乐公”善哉!果然,在曹魏灭亡,西晋建立后,刘禅继续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逝世,终年65岁,这个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也算是较为长寿之年了。

另一个亡国之君,爱新觉罗溥仪,满清最后一任皇帝,2岁时也就是1908年继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其实同明朝很相似,虽亡国之君,但皆因继位帝国已经摇摇欲坠,这种情形之下,非个人之力所能挽救,亡国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历史课本上的溥仪,多给人以傀儡、昏聩的印象,实际上溥仪真的是那样的吗?实则不然,现实中的溥仪,不但交际广泛,人也不傻,善于骑墙,游走于日、苏、英美、以及国民党等各国或党派不同势力之间,甚至一度玩弄日本于股掌,这样的人,非但不傻,相反情商还特别高。

二战结束后的远东军事法庭,溥仪出庭做证,控诉日本军国主义在东北的罪行,通过巧妙的各种斡旋回答,不仅避开了对自己不利方面,又出面指证了日本的暴行,同时也间接获得了苏联的认可和支持,要知道,溥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参与和建立了伪满洲国,这可是叛国罪,而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晓,溥仪还是逃过了这一大劫。

建国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属于第一批战犯被释放,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作为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也是善终了。溥仪早年生于深宫长于深宫,但后来成长的历程中,经历过民国、袁世凯称帝、军阀割据、伪满洲国,同国民党、日、英、美、苏等多种势力长期斡旋斗争,在夹缝种求生存,其也曾试图有过恢复祖宗祖业年头,但奈于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历史的车轮永远也只会往前走。

试想,如果不具有一定的审时度势,不能认清形势,不能认清自我,却像慕容复那般人物总想着光复祖业,试图与大形势做无谓的抗争,估计当初早就沦为各种势力斗争的刀下之鬼了。

greece-1594689_1280.jpg
该图片由nonbirinonkoPixabay上发布

Sort:  

Very nice photo.

说得好!中国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实则未必。亡国之君不能和昏君,暴君划等号。很多时候都是事也,命也,运也,非个人力量可以阻止王朝的覆灭。

溥仪的伪满洲国的确是他自己运作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日本人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