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赵汀阳



wGpSOy6QvMTSk5ix_IMG_5447.png
qiOIVxf71Ph0XtAb_IMG_5448.png

许久未触及学术本怀,今日当以思想者的体温重访精神原乡——赵汀阳先生的哲学世界,于我而言不仅是智识的启蒙,更是存在方式的范式革命。这位以"无立场方法"解构认知惯性的当代哲人,将关系理性的透镜交予我辈,使我在主体性迷雾中窥见了共在的星空。
初遇《天下体系》的那个图书馆黄昏,书页间流淌的汉字哲学颠覆了我对现代性的全部想象。西方政治哲学还困囿于霍布斯式黑暗森林的恐惧,先生却以"旋涡模式"重绘文明图谱,揭示中国何以在内含天下的世界中绵延五千载。那些看似平静的论述实则是概念震颤,将民族国家的认知地基震出蛛网般的裂隙。
在《第一哲学的支点》中,先生以拓扑学思维重构存在论,他笔下的"我行故我在"绝非笛卡尔式的独白,而是"共在先行于存在"的关系宣言。
先生的思想手术刀总能在认知褶皱处划出光,《惠此中国》里"生长演进的旋涡"理论,将静态的"何以中国"之问转化为动态的文明语法。这让我学会以"动词思维"观照现实:商场的陌生人潮不再是统计学样本,而是"共在可能性"的翻版;早市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原是"生生之道"最鲜活的赋格曲。
《论可能生活》读过三遍,当消费主义将生活压缩为占有清单,先生提醒我"可能生活高于本质生活"——不是占有物,而是创造事;不是成为什么,而是去做什么。这种存在论转向,让996 的打工人在齿轮间隙窥见了"无用的神性时刻"。
今晨展卷《天下的当代性》,窗台绿萝新抽的卷须与书中的"旋涡模型"形成奇妙互文。赵氏哲学早已超越学术养料,成为我认知世界的元语法。
在这个AI即将解构肉身在场的时代,"渔樵象释"的历史哲学,惊觉那些被算法肢解的时间碎片,正在他的"时间分叉"理论中重新闪耀。此刻临窗远眺,十八楼外的城市天际线,恍惚间竟与《历史·山水·渔樵》中的"历史性山水"叠印,钢筋混凝土的峰峦间,依旧流淌着"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这或许就是中国哲学最深邃的启示:真正的未来性,永远生长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之中。


For the best experience view this post on Liketu

Sort:  

马上 996 就不用加班了,还有双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