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 的模式让我们能够轻松掌握(同质化)资产的所有权,并且在 DeFi 繁荣的推动下,实现了这类资产在链上的流通应用。
以太坊(L2+PoS)以及各类型新公链的上线,标志着底层基础设施至少能够满足 Web3.0 的最基本性能要求。
NFT 的模式能够很好的封装各类非同质化的权益,也是踏入 Web3.0 的重要一步。
GameFi 的兴起,则似乎是向外提醒,是时候着手组合打造 Web3.0 的宏大愿景了。要知道,其实数年前就已经有了一波 GameFi 的火爆,不过那时候都还没有 DeFi,所以我们称之为“链改”,但就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当初玩的都是通证模型的设计。
虽然按照 Web3.0 的定义来说,加密货币的发展演化应该都是归属在 Web3.0 的宏图范畴内,但是其实最近重新起势的 Web3.0 概念,可能更加偏向于数据所有权这一块,或者广泛地说,更加偏向于对 Web2.0 互联网应用在 Web3.0 区块链平台上的重塑。
但是在专攻 Web3.0 细分领域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整个 Web3.0 技术应用堆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其实在数年前,像 Multicoin\A16z 这类知名投资机构已经给出了自己理解的 Web3.0 堆栈框架,尝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上而下来回顾更新一下当前的 Web3.0 堆栈,在了解每个堆栈模块的同时,挖掘尚未爆发的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