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圈子,正在杀死你的努力

in #life6 years ago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一直待在小圈子?

近期网上爆火了一串数据:

人均月收入2000元的家庭,就比70%的人富有。

如果人均5000元,就能跑赢9成家庭。

中国残疾人口约8500万人,即每15个人里就有一个。

印象中比比皆是的大学生,人数仅仅8千万,跟残疾人口差不多。

刚看到这组数据,大部分人的反应是质疑。

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低于月入2000的人?太不靠谱了。

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它极有可能是真的。

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5974元,月均2164元;此外,2017年人均财产净收入只有1569元。

在这组数据的最后,有这么一段话,醍醐灌顶:如果你不认同以上数字,只能说明,你在自己的圈子里太久了。

百科对“小圈子”的定义是:狭小的生活或活动范围。

而更形象的表达就是:坐井观天,只知天圆地方,你的圈子里没有,便以为这世界不会有。

01

活在小圈子里

是最危险的事

讲个故事,一只青蛙厌倦了从小生活的小水沟 — 水沟的水越来越少,它已经没有什么食物了。

青蛙每天都不停地蹦,想要逃离这个地方。

而它的同伴整日懒洋洋地蹲在浑浊的水洼里,说:“现在不是还饿不死吗?你着什么急?”

终于有一天,青蛙纵身一跃,跳进了旁边的一个大河塘,那里面有很多好吃的,它可以自由游弋。

青蛙呱呱地呼唤自己的伙伴:“你快过来吧,这边简直是天堂!”

但是它的同伴说:“我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懒得动了!”

不久,水沟里的水干了,青蛙的同伴活活饿死了。

每个人的小圈子,都可以称之为:“温柔乡”。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懒惰的帮凶,温水煮青蛙般,将意志消磨殆尽。

惰性使人愿意待在自己的小圈子内,明知是坐井观天却仍愿意做那只青蛙。

艾力在《人生的84000种可能》中写道: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被束缚在小圈子里,没有勇气跳出来,还自我安慰说:外面风浪太大,冲出去也不可能成功,鲤鱼跃不过龙门。”

有一发小,我到上海就读时,他已经辍学,在上海呆了3年。

现在还是每月差不多能拿到3000左右,说实话,靠这点工资买房买车基本无望,跟别谈要想娶个媳妇。

前段时间看他发的朋友圈,美滋滋感慨:“人嘛,干什么要活的那么累呢?”

必须承认,阶级固化已经成了路人皆知的关键词,人们已经接受安于甚至享受平淡的生活现状。

但现实是,整个世界永远都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却理所当然宣扬平凡难得可贵。

只有登过山峰的人,才有资格说平凡可贵;只有敢于打破自己固有圈子的人,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可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些死守习惯、不愿脱离惯有轨迹的人永远都不会有所突破。

02

你的小圈子

正在杀死你的努力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为啥跟朋友一起做生意,往往容易亏钱?

这些困惑可以在《混乱》书中得到启示。

著名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提出:社交多样性的重要性大于个人能力,泡在自己的小圈子和熟悉的世界,将会扼杀你的努力!

大多数企业家缺乏创造力,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于此。

在一个亲密的小圈子里,每个人彼此熟悉,提供给彼此的信息也都大同小异。

圈子外的人,才更可能分享一些你不知道的消息。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仅凭从你的小圈子里得到资讯,你努力的方向就错了。

新的创意,醍醐灌顶,大多都是从圈子外获得的。

研究发现,创业想法来自与家人和朋友这些固有圈子的,只占38%。

而来自与客户和供货商这类泛商业伙伴这些圈外人的,则高达52%。

另有人则是受媒体或专家启发。

可见,重要的新信息多来源于圈外,你的社交网络越多样化,你的创新能力就越强。

此外,社会学家布鲁克·哈林顿观察了20世纪90年代位于美国加州的投资俱乐部。

那个年代的股市一片繁荣,很多股民开始抱团分析股票,一起投资赚钱。

经过细致的跟踪研究,哈林顿发现,由朋友组成的俱乐部做出的投资选择往往很糟糕。

原因是,为了维护成员之间的友谊,社交型俱乐部对分歧和争议避而不谈,以免伤害任何人;

相反,成员关系更疏远的俱乐部能及时否决糟糕的投资方案。

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小圈子面子情多了,你的努力大打折扣。

在小圈子里“逢人三分面”,你可能连自己都分不清获得的称赞,是来自努力,还是毫无分量的吹捧。

03

跳不出小圈子

你只能羡慕别人过得好

王思聪的父亲王健林曾开玩笑说:给儿子5亿上当20次,干不好就回万达上班。

网友们纷纷开酸王思聪,思聪哥也风趣回应:5亿已被骗完,下次请早。

截至2017年,王思聪的身价为63亿元人民币,相比王健林当时给的“5亿元”增值12倍。

很多人会奇怪,王思聪不是败家子吗?怎么还投资有道了。

关键在于他从不在小圈子玩。

著名社会学家,现在是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经在70年代专门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并把研究结果作为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

Granovetter找到282人,然后从中随机选取100人做面对面的访问。

发现其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比如看广告投简历,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

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当宅男们绞尽脑汁纠结于简历这么写好还是那么写好的时候,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经让那些有关系的人先拿走了。

但这里面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靠圈里关系,而是靠圈外关系。

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圈外人。

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不断对接圈外人,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子,才是最有效的人脉管理方式。

04

三步扩大你的圈子

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打破圈子的重要性,在圈子里只能一叶障目,而圈外是最新的资讯、最有效的人脉。

那么,到底要怎样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看外面的大世界呢?

①盘点你现有的人脉,以价值加固圈子

走出现有的小圈子,并不是让你抽离出现在的圈子,而是在充分发挥现有圈子价值的同时,对接圈外人,拓展自己的圈子。

首先,盘点你现有的人脉网,你交流最多的5到10个人是谁?下一步,列出你的“外围人际圈”——列出对你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人,大约50个人。

快速提炼你们交往你所能提供的核心价值点,找到自己的独有价值:是你专业能力突出,还是咨询最及时,或者擅长沟通解压。

深挖自己在圈子里的定位,专打个人价值,以价值构架的圈子最稳固高效。

②把社交时间排进你的日程计划中,主动出击,挖掘圈子边缘人脉。

回顾上题,快速审视一下,你的人脉网中核心的60个人,他们在职业上是否够多元,例如这些人是不是你的同事,或是否跟你是同行。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为“是”的比例超过七成(例如,85%都跟你在同一行业),你就该认真思考了,如何把你的人脉圈变得更多元。

下一步就是,将社交活动安排进你的日程计划中。

想想那些你觉得还不错、在其他领域或公司工作、但你比较少来往的前同事或朋友。

以这些名单为线索,邀请他们聚一聚,他们应该会很乐意跟你碰面。

主动联系圈子的边缘人脉,逐步接触他的圈子,是拓展圈子最直接的方式。

③善意助人,随时准备着一切跨界资源,但是别期待立即的回报。

一个做投资的朋友讲过,有次他在医院看病,善意地帮助旁边打吊针的人喊护士,结果就和那个人熟悉起来。

没想到啊,那个竟然是一个香港归来的技术硕士,在研发一款新产品。

就这样,做投资的朋友以不可置信的天使轮低价,入股了这个技术公司。现在赚了至少千万级。

拓展朋友圈很多时候就是举手之劳,可能是火车上分享一盒水果,一路唠嗑;可能是参加峰会和邻座互相答疑,聊得够劲...

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圈子就像一张邀请卡。它主要是打开一个新世界,让你结识不同的人,充分满足你的个人好奇心及实现自我成长。

如果能对你的职业有帮助,或是为你带来财务上的回报,那只是令人开心的巧合。

只跟和我们相似的人来往,可以让日子过得轻松愉快。

但如果你肯花点心思增加自己的异质性关系,走出小圈子,就能够多认识人,接触新颖的想法,并且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建立更牢固的保障。

走出小圈子,才能让你的努力更有方向、更有价值、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