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类对月球充满了诗意的想象,也借月亮抒发了丰富的情感。
古代视力好的人可以看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逐渐人们发现,无论月亮阴晴圆缺,自己看到的月球表面是始终不变的。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认识到月亮和地球都是球状天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人类只能看到月球正面的原因,是因为月球自西向东以逆时针方向自转,同时也围绕地球以逆时针方向公转。这在天文学中被称为月球的“同步自转”。同时,由于“潮汐锁定”,月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与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相等,约为28个地球日。
三星堆铜人
从数万年前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从文学到科学,人类对月球的好奇与探索都从未停止。
探月大事记
1959 年 9 月 13 日,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成功撞击月球表面,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的第一次硬着陆,着陆点在月球的澄海东部。
1959年10月7日,苏联月球三号探测器成功传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
1968 年 9 月 21 日,苏联 “探测器5号” 探访月球后成功返回地球,上边携带了两只乌龟、米虫、植物种子等,两只乌龟只比上天前减轻了约 10% 的体重。
1969 年 7 月 20 日,“阿波罗 11号”的指令长尼尔 · 阿姆斯特朗走出登月舱,爬下梯子,踏上月球表面,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1970 年 9 月 20 日,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在月球登陆和进行无人采样,并于 9 月 24 日携带着采样的 101 克月壤成功返回地球。
1972 年 12 月 7 日,“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在距离地球 29000 千米处拍下了一张著名的名叫“蓝色弹珠”的照片,它也是微信的登录照片。
探月新征程
公元2018年东八区凌晨02时 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展开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开启中国探月工程全新旅程。
“嫦娥4号”任务搭载了相应的科学设备,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有望填补人类在100~ 1000 kHz射电天文观测的空白,有望在太阳风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流的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的成果。
目标:冯·卡门撞击坑
据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师吴学英介绍,嫦娥四号的主着陆区为月球背面靠近南极一个叫冯·卡门撞击坑的地方,这里着陆区面积比虹湾地区小了许多,因为月球背面山峰林立,大坑套小坑,很难找出再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供嫦娥四号安身。因此,嫦娥四号着陆器在凸凹不平“巴掌大”的地方软着陆,需要具有比嫦娥三号更准确的着陆精度。
按照目前可以查询到的一些资料,“嫦娥4号”的预定着陆点是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SPA是一个直径达到2500公里,最深处超过13公里的超级大盆地。这是整个月球上已知最大,最古老,深度也最大的撞击盆地,事实上,SPA盆地被认为很可能是整个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这里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这个直径达180公里的陨石坑,被认为是月球最古老的撞击特征。而此次勘探,会为我们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线索,是人类探月史上一次着陆月球最远端的极限挑战。
该撞击坑是SPA盆地中典型地貌类型,物质成分和地质年代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撞击坑内的钍、氧化铁、二氧化钛等含量均较高,同时物质组成的异常空间分布可能提供该地区火山活动以及月壳活动线索,有利于开展月壳活动研究,并对月幔玄武岩起源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冯·卡门撞击坑具有较高的科学探测价值,被认为是未来载人月球探测的候选着陆点之一。
另一方面,冯·卡门撞击坑的南部地势相对较为平坦,按照设计,届时“嫦娥4号”将从北往南飞行并逐渐降低高度,从着陆航迹上看,冯·卡门撞击坑地形起伏较小,有利于保障着陆过程安全。最后,其纬度与“嫦娥3号”的虹湾着陆区相近,在着陆安全性、热控、光照、测控通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具有较为有利的条件和较强的工程可实现性。
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月球背面极为适合进行射电天文观测。由于地球拥有大气层,很多波长的电磁波是无法抵达地面的,另外,在某些波段上,地球上大量的无线电设备,大气中的闪电,极光等现象都会对观测数据产生严重干扰,甚至让观测难以进行。
但是月球背面却完全没有这些问题:这里没有大气,由于月球背面永远背对地球,因此这里屏蔽了所有来自地球的信号干扰,唯一的干扰就是太阳辐射。而在夜晚,当太阳落山之后,这里就成了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的绝佳地点。
鹊桥传佳音
无论探测器飞多远,都需要测控通信系统作为联络的纽带。深空探测任务周期长、通信时延大、链路带宽有限、信号衰减明显,测控通信难度很大,对星上设备、地面设备都有很高要求。而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通信信号完全被月球遮挡,与地面通信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年 5 月 21 日,连通地月的中继卫星“鹊桥”发射成功,随后于 5 月 25 日,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月球至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的转移轨道。
6 月 14 日,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中继星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 6.5 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的 Halo 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 L2 点 Halo 轨道的卫星。
“鹊桥”将承担两大任务:一是遥测与遥控航天器,二是负责地球和嫦娥四号之间的信号传输。
星辰之旅,长征相伴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见证了探月的每一步。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4次发射。
摄影:梁珂岩 弥向阳 史悦 吕炳宏
人工智能与探月
据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搜索技术,输入火箭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多次试验和故障数据记录,自动记忆并学习故障高发薄弱环节,结合专家系统等推理工具,克服高密度发射期人员频繁更换、现场经验不足导致数据分析时间长等缺陷,有效提高数据分析的深度与准度,最终实现运载火箭智慧化发射监测。
外媒的灵魂拷问
在嫦娥四号发射前夕的12月5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对美国民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即将实现登月壮举,为什么你却一无所知?”
《太空中的中国:伟大跃升》一书作者布赖恩·哈维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西方的“无知”令他感叹道:“中国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鲜有被西方媒体报道,也不为人所知,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中国还有太空计划。”
再来感受一下所谓著名杂志的反智画风。
这家杂志叫《世界新闻周刊》,它于1988年4月5日登载了一张照片。在二战时期,美国的轰炸机群经过百慕大上空的时候,突然有一家轰炸机不知去向,这个轰炸机到底到哪儿去了?后来传说它被外星人劫持,他们把飞机放在月球背面的一个坑里头,就是这张照片。
事实上,这是月球背面一个很有名的坑,它有93公里的直径,有3公里深,但是这个坑里却没有飞机。这个坑是93公里,根据比例计算,照片上的飞机起码有50公里长,机翼长度起码有50到60公里,人类能造那么大的飞机吗?这是不可能的。
此外,还有一些神经病把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通过P图软件搬上月球。
当然,也有不少理性人性在线的国外网友表示:“你以为我们会和那些民粹、反智、消极、无政府主义者一样相信你们的无稽之谈吗?”
从数万年前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人类对月球的好奇与探索从未停止。嫦娥四号这次“奔月之旅”将实现三个国际首次、一个国内首次:
国际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国际上首次月球拉格朗日L2点中继与探测
国际上首次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国内首次实测月夜期间浅层月壤温度
如今飞向月球的嫦娥四号探测器,
将为人类逐步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迈出关键的一步。
后记
空间技术,和生命科学、核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技术一样,本身没有道德可言。它将成为恶还是善的力量,取决于掌握力量者的自身选择。
从对月亮的想象,到踏上月球的土地,这个曾经人类只能遥望的孤独冰冷星球,再一次充满生机。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曾经和月亮一样孤独地呆在某一个角落,变得冷漠孤独的孩子,他们是自闭症儿童,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仅中国就超过200万,其中三分之一的孩子家庭异常艰辛,他们有些是生活在双残家庭、有些是年幼没父母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带着,而且,大多数的星孩,别说天赋,他们连最根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
有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我不敢死,因为我死了,他怎么办?”是啊,父母终究有离去的一天,当他们离开了,孩子怎么办?他们连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人世间怎么独自生存下去?
其实,他们的人生并非没有希望,一些自闭症儿童在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后,能逐步适应正常的普通环境,恢复独自生活的能力。还有许多自闭症儿童拥有特别的天赋,如数学、音乐、画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