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真相其实真的非常简单,就如同以前文章中提到的低等动物多生以及高等动物少生的不同策略那样,而用到人类这个物种也是同样的道理。本质上我们都更喜欢及时的反馈,但是现实从来都是一个慢反应的过程,于是看一个人能不能更大概率做的成功,只有一条标准就够了:
在做的不好的情况下,会不会继续做下去。
这里的“做的不好”不光指实践出的成果并不完美,同时指在周围环境没有给予理想反馈的情况下,还会不会继续做下去。
最明显的,好不容易“苦熬”着运动了好几天,结果体重秤一点变化也没有不说,周围的人还各种冷嘲热讽,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不会继续下去想各种办法运动,也就成了很关键的决定时刻。
不过有句很好玩的话:人们总是在没用的事上特能坚持。无论是明明知道垃圾食品对健康对身材都没好处,还是明明知道每天追热点的人生很不“上进”,但就是自然而然的坚持不懈着……
要说这些事情做久了会不会无聊?当然也会,但是感觉上这就是天然就会的,不需要学习的,更没有太多的痛苦。撑死了就是在舆论氛围下觉得自己也不过是食人间烟火罢了。反而无论是做什么让自己可以未来能够变得更好的事情,无论是开始读本书,上节课,又或者只是把一种早已埋藏在心里不知道“几十年”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实,这事情都简直是难于登天了。
第一天做的时候还好点,第二天还算可以忍受,到第三天这事做起来就真是别提多别扭了……
而很多做起来有点意义的事情,基本上花三天时间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一点点萌芽了,大部分人会选择这个时候奖励自己一下。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让自己舒服舒服吧。然后就真的该干嘛干嘛去了,好不容易与自己生活交织起来的线就这么又平行了。
事实上,那些所谓的“正事”就真的不可能成为习惯的一部分,或者说就不能像手机一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吗?当然可以。就连手机,如果不是现在的智能手机,那么丢手机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本质上就是因为人们没把它当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就连细菌的大肆繁殖都是依靠时间的漫长的,换句话说是经受时间的发酵也可以。而培养习惯更是需要如此了,本质上世界上任何事如果没有时间的参与,都等于零。而等待时间的检验并不是说今天做了然后就等个十天八天再做,从而期待结果立现。而是在时间的不断流逝的过程中,事情也在不断的做,只有这样在时间的作用下,事情才真的有机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究竟与时间可以成为朋友,还是敌人,关键是看在过程中是否足够相亲相爱,还是相互漠视以致相杀才可以换来所谓的片刻安宁。
换句话来说,即便是那些“没用”的事,也不是做一天两天就成为下意识的动作的,而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下来,于是就连APP在手机的位置都是不需要变动的了。反而变动了还会“不由自主”的点错。
很多人会觉得之所以“正事”始终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在于做起来太难、不舒服。其实你要是真的试试很长一段时间不开微信,不刷微博,不关注热点,不追热播剧,哪怕只有一个月,你再做起来这些事情都会觉得别扭。甚至手和脑都没法同步进行了,因为手明明是要去点击的,但是脑子却顿时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
当你把做正事内部习惯化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那那些没用的事就是天然需要让道的。反之亦然。
讲到具体的内化,其实就是傻乎乎的反复多次做一件事。今天看起来一切自然而然的行为,哪怕是打字,在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天生就会了的,不是手指摆放的位置错误,就是始终需要用眼睛看着每一个小格子的具体位置,又或者浑身僵硬。到最后能够随心所欲的时候已经是不知道训练多少次了。而能够“随心所欲”的使用恰恰就是已经把一件事物内化为自己身体一部分的时候了。
同样的,最开始看一本书的时候真的太费劲了,尤其是看不了两眼眼睛就会酸的不行不行的,好像它天生就不是用来看书的。接着很明显的容易走神,甚至等到再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就不知道刚才读哪里去了。也有看起来很致命的一点:当好不容易读了一点内容之后发现其实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更那书里的内容大半都是不能用来工作的,换句话说连“实用性”都无法满足。
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实用性”的问题,读书本来也不是为了让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换句话说,它当然兼具这个功能,但是这也不过是读书的目的之一,绝对不是它的唯一功能。就好像唱歌跳舞一样,每个人做这些事情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怡情,有的是为了锻炼身体,有的是觉得好玩,当然这里面也有就是为了考证、比赛的,但是这只是这些功能里一个很小的分支罢了。
说到没有交流对象,大部分人之间的交流都是无法深入的,或者说是没必要深入的,更多只是聚在一起没办法只能闲聊天罢了。尤其是当读的书并不是热门书籍的时候,这就好像你看一部冷门的电影,可能都会面临交流对象没有看过的情况,更何况是书了。其实只是聊“书”的内容,不如从内容延伸开扩展到生活浅显的方面,彼此更容易成为话友。
看起来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但事实上,一件做得足够久的事情最终几乎必然脱离“实用性”。这就好像,健身到开挂以后需要的是增肌增重,这里面的乐趣和挑战可不是那些健身就为了掉几斤肉的人能体会的。
而把事情做熟练,过程中其实不用纠结于动作是否完美,恰恰相反,只要把大致的方法记下来,做到不太过于粗糙以至于白做的地步。多次反复之后再持续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动作。换句话说,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难看的丝毫不可能优雅反而有东施效颦之感的行为,只有逐渐做熟悉了不断改进了,才会有轻松、得心应手的时刻。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容易高估困难,同时低估长久改变带来的成果。最明显的莫过于做任何事还没做多久呢,先自己吓唬自己的质问:做这个干嘛?你能保证以后一直做下去吗?别说没人可以未卜先知了,就是真正的事业有成又有几个人能保证永远不会被出局的?看起来这样的质问是一种明智之举,可以尽早规避不合理的想象,但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就好像但凡做过些事情的人,在事前唯一需要反复确认的是“这事怎么做更久?如果做一辈子都合理的话,如何做一辈子?”
就好像那一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一样,当别人集体“声讨”一件事情或者行为的时候,掺和进去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倒是反其道而行,反而能够获利颇丰,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而低估长期改变带来的利益,本质上并不仅仅是人们“短视”,而是一次又一次半途而废导致那根本收获不到太大的利益。以至于把这个现象合理化,从而认为这世界上所有事情做起来不过如此。这就像很多人谈恋爱习惯性3、4个月就宣告结束一样,我们的荷尔蒙决定了一开始跟任何人都可以品尝到恋爱的甜蜜和激情,但同时它也太消耗脑力,占用过多资源,以至于没办法存在太长久。这就好像坐过山车走人生路一样,前面的突飞猛进是每个人或者每个生物都可以享受到的。过了尖叫的时刻,后面必然有两个人互相沉默走路的过程。很多人甚至直接败给了沉默。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长高的过程,只不过不是身体高度的变化,而是心理高度的变化。稍微想想就知道了,如果是身高一直不断的长,那就算慢一点,效率低一点,也总是会看到变化的吧。同样的道理,当你给予心理这样成长变化的机会的时候,只是想象中的做再久也是无用功罢了,实际上,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看起来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效果显现都太慢,有时候都不免对自己绝望,但那不是说明事情做起来没有价值,又或者我们不适合做这件事。关键的问题其实只有一点:做的太少。有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想想会发现确实如此,就连平庸都可以是一种习惯。看起来从古至今永远不缺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但是如果真的贴近生活反而会发现,他们不是有极高的才华却被人埋没,或者不懂得宣传自己、不屑于宣传自己。而是大部分人才华也不过如此,在各种时间的消磨下于是就这样得过且过了。
反正也还能过;
反正就算好过也不过如此;
反正这样也习惯了;
再瞅瞅那些人,整天耀武扬威的其实能有多大本事……
与其说这样的人是怀才不遇,不如说是自己从来都是放弃自己的,只不过很显然“怀才不遇”说出来总比“就想混口饭吃”强吧。而事实上,真正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的,要么自己真的实力不济,那能怎么办?只能继续打磨了。而如果是所谓环境不公,身子底下天然就是腿,爬也是能爬出坑的。至于所谓的不会宣传,不懂得自我营销,人总是需要承认有短板的,与人合作是这世界上最常见发达的商业模式了。而就算是摆地摊,真的是好货也不会被埋没。
总之,心里如果真的有那一团小火苗在,担心的反而不是成为熊熊烈火把自己烧死,又或者别人看不到自己这团火,于是从此只有熄灭的份。如果真的那么担心那把火的安危,那反而更需要及早寻求突破口,而不是还待在原地自我感伤。换句话说,有了伤口应该第一时间想办法治疗,而不是自己蹲墙角看着它自我折磨至自我欣赏。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前路可走,而是退路太多,所以反而就在眼前也要背对着路从而哄骗自己说没有。
然而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回头是岸”。回头迎接自己的不是只有自己的失望和消沉,在过程中承受的一切非议都会成为未来人生的“把柄”。换句话说,你以为你回去了然后迎接你的还不过是那个心知肚明的生活,但其实那不过是幻想罢了。有一句形容感情的话放在这里最合适: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同样,你以为回去不过如此,用自己的“英雄之躯”去过一个残败的人生罢了,但在别人眼里,你不过是个一直以来的失败者。反而曾经有一度还很“危险”的接近过成功。
生活当然需要确定性,但是不应该成为前进的枷锁。就好像人们说的:不是不愿意离开,而是还没找好下家呢。如果你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一个麻烦来处理,那找到“接盘侠”也不过是在博傻罢了。而在下一个“接盘侠”那里,你能做的也无非是共同苟且,消磨彼此的残余生命和价值,但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的根本就在于你能不能为别人提供价值,无论这价值是让人们更好的享受生活,还是更好的精进人生又或者是更好的柴米油盐。说句玩笑话就是,连埃隆马斯克的火星生存都有人投资,那么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超越能力边界的生意吗?虽然你可能会说,人家在这番创业前就已经创业成功过了,有成功经验有头脑又有人脉,但关键不在于此。
关键恰恰是很多人自我设限,就好像那个劝你辞职未来年薪1000万这个“不靠谱”生意的是个年薪不足10万的家伙一样。又或者找你的体育老师讲解数学题一样,这分明就是找错“商议”的对象。当然,更多人会说这不过是在增加样本来检验自己的事业,但大部分人压根就不是自己定主意,找多人的意见做参考。而是直接找别人定主意,甚至干脆你替我把这事做了得了。
无论到什么位置,做决定永远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这就是一个全世界都告诉你往前走好,如果你自己不迈开腿也没用。本质上,就算全世界都不告诉你往前走的好处,如果你认定了那也应该坚定不移的走——因为错了只要死不了就永远有翻身机会。
说回到火星生存的事情,你可能都想不到,人们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成功登陆月球,但是到今天登陆火星都是个难题。而如果你去看一看很多权威人士对这点的见解,即便是行业的领衔人物对此也是不看好的。但是这一点不妨碍别人一次又一次的接近那个目标。
曾经做电商也是,8848倒闭说是因为环境不相宜,无论是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还是没有完善的运货方式,总之中国就不适合做电商平台。但是这也不妨碍阿里巴巴的壮大。不是轮到阿里巴巴出场的时候,环境就自动变好了,而是自己改造了环境。
要说走一条路有多难,可能就难在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能看见对面的人。
而走一条路最大的代价是什么,那就是你走这条路的同时没办法走另一条路。
不知道你如何看待代价?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hongxing18404.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