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荷鸣(hehemingHHM)
伴随着健身已经超过一年,甚至越来越接近想象中有马甲线的状态,也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因为以前有过减肥成功以及几年后吃多反弹的情况,所以在减肥的一开始就给自己下了命令:绝对不少吃,不改变饮食结构。当然这一年来也几乎是吃各种高油高糖高盐高辣最频繁的一年,以至于居然还能每次都发现身材越来越好,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
甚至,我现在都很清楚:不管吃多少,都能减下去。而这种自信以前是没有的,而之所以现在有了这份认识,也是源自于每天运动带来的身体正面的反馈。
当然,并不是吃的还太少,因为一年吃下来,我男朋友已经成功从没肚子吃成了肚男了。在没有持续运动前,我也是小肚微凸的,所以还挺庆幸自己有了运动习惯的……
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到没有要求之间,真的会是很舒服很自然的转变。这就好像从来没有人会在面对美食的时候永远下意识拒绝,或者找借口不想吃,但是在面对运动这种“艰苦”的事情的时候,人们总是能轻松自然的找到一卡车的借口不做。甚至理由都不用找,自动不做。
任何习惯都是在建立对自己的一种约束上,因为事实就是不运动就会发胖,不读书脑子就变钝,不交往人就会变傻,不赚钱就会成为社会底层……而约束则是让原本的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每个人终将走入深渊,但是对自我的约束可以尽可能的让这个速度变为迟缓。
这就是熵增以及反熵的概念,熵增过程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而反熵则是恰恰相反。
举例就是:人体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常态下人们度过了青春就会身材走样,这就是熵增。但是当你去运动去少吃甚至采用各种外力扭转这个情况的时候,这就是在反熵。从小鲜肉变成老腊肉就是一个自然地熵增的过程,但是当你想尽办法让老腊肉看起来保持小鲜肉的状态,这就是在反熵。
市面上任何常见的带有负面倾向的形容词,本质上都是熵增的一个结果,类似平庸,贫穷,堕落,愚蠢。相反,那些人人向往的则是一个反熵的结果,类似不凡,财富,上进,智慧。
所以,下次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就不要觉得不公平了。哪里有那么多不公平?
反熵看起来是很反人性的事情,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就好像很多人无论多讨厌工作,都会去上班;又或者多嫌打扮外表麻烦,人们还是会在出门前整理好自己。反熵的本质就是在做那些看起来麻烦但是有用的事。如果我们不再做这些事情,真的宁愿躺着绝对不坐着,宁愿睡着绝对不醒着,也就是不再对自己以及生活加以约束的话,虽然就光想想都觉得会很享受,但是这个结果是必然走向混乱和状态的消亡。
这就好像各个墙角底下都能看见的晒太阳的老大爷一样,这就是一个不断熵增的过程,而这种状态也是一个近乎于封闭的状态(因为很多人是真的把这养成了生活日常)。在这个状态里人们除了能获得阳光和空气之外,不会变得更好。换句话说人们不会因为这样每天晒太阳于是身体更强健,学识更渊博,前途更光明,甚至可以肯定的就是哪怕是很多年轻人真的这样去做了,得到的反而是“越来越丧”的人生体悟。
这也是为什么说老年人是没希望的群体,不是因为“老年”,而是因为他们自然而然接受了这个“到岁数”于是无限熵增的状态。
而改变的方法其实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就是打破这种平静,同时保持开放性。
就好像很多的孙辈的出现以及对于生活的“搅动”本质上都是一个反熵的行为一样,这个时候就连那些称麻烦的老年人也“不得不”参与了进来。而在这个打破平静的过程中,本质上也需要保持开放性,如同常见的“固执”本身就是拒绝改变,而这种固执的前提如果是不断建立自己更好的系统当然不需要多此一举,只是大部分时候人们都是固执着把生活过的越来越不好,还拒绝改变。
就好像所谓的“偏执狂”,所谓的“不善社交”之类,在今天看来可能有别样的意味,人们觉得无需改变,但其实更多人并没有更多的优势足以让这些看起来的劣势成为优势的。就好像,如果哪个人每天永远首选汉堡薯条可乐为就餐首选,估计别人不会说这是饮食规律,反而会嘲笑是没有生活品味。但是如果是巴菲特这样的亿万富翁来做,别人反而会如同朝圣般的对待这件事了,没准还会从这么简单的事里体会到股神的人生智慧。
但是就餐首选老三样并没有成为生活品味的象征,甚至在健康选择上还会是一个非常不好的选择,而之所以人们看待的眼光不同,也是因为做这件事的人不同罢了。换句话说,不要因为觉得一个行为被怎样的名人做了,就认为这件事自己要实践下去,实践的根本应该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判断,而不只是别人的行为和建议。因为事实上,无论做什么最终都会反馈到自己身上。就好像投资时道听途说看起来获得信息还挺方便,但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思考,于是赔了钱压根没资格怨天尤人是一个道理。
但同样是打破就餐首选老三样这事,如果是对于巴菲特来说则会成为不可估量的生活习惯改变导致的损失。这就好像,如果把投资理念从现金奶牛身上转移放到那些看起来成长性更强而不是对股东回报更好的企业身上,那看起来一个微小的投资理念的改变,就可能直接动摇了整个投资城堡的基础。
事实上,取得90,95分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还可以用技巧来做到。但是想达到100分,并且常年达到100分,那就好像长时间呵护好一盏狂风中的小火苗一样,需要付出的几乎是全部的心血。
而之所以说成长的过程是宝贵的,恰恰在于成长的根本是因为“不完美”,这就好像所谓的“没钱才需要赚钱,为了赚钱你可以尝试任何事”一样——这恰恰是最原始的开放性。就是因为还不够好,所以才不得不持续成长,而持续成长的一个本质就是在过程中容忍自己的犯错,不断地打破一个趋于完善的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成为更好自己的基础。
如果满足于得到60分就万岁,甚至还非常害怕改变一下导致自己连这个分数都得不到,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长期后连这个分数也保不住。相反,如果你并不满足于60分,愿意为了更上一层楼而改变自己,在过程中出现了倒退也依然愿意容忍一时的损失,那么你就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成绩。
如果承担不了坏的那面,那最大的可能不是同样承担不了好的那面,而是好的那面它也并不愿意让你承担。
事实上,好多时候人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现状有多差,甚至他们没准还知道解决的根本在哪里,但是不去做的原因是他们想要的不是“弯道超车”,而是“瞬间超车”。但这其实除了说是妄想,就没别的好用来回应的了。
所谓的舒适区未必是在里面有多舒服,多自在,于是舍不得走。而是在这个状态里呆久了,习惯了。就好像明知道要想取得一个成绩,需要看多少本书,做多少遍题,但是光一想想就觉得好累好麻烦呀,而且还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有成效。相反,如果有个什么“技巧”、“方法”能够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那该多好呀!谁都想成为亿万富翁,但没人想等到自己快老死了再成为的。更多时候,那些这样想的人也压根没行动能够促使他们尽快的走上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说白了,躺沙发上意淫完了,该睡觉睡觉该玩游戏玩游戏该刷微博刷微博该玩抖音玩抖音,总之不做困难的事就对了。
这个夏天每一次出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跟曾经的自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了。曾经的自己因为身材并不好所以总是会想办法“遮肉”,类似防晒衫,阔腿裤,短袖的衣服等。而到了这个夏天,因为经过了一年多的运动所以身材发生了巨变,而与此同时我开始不自觉的抛弃了防晒衫,穿起了紧身的裙子,无袖的上衣等等,甚至因为连双下巴都少了一半,所以也不需要担心穿旗袍似的衣服显得脖子粗。
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因为我比去年更善良,或者更在意炫耀了,而是我实际的改变了,以至于不得不明白了另一个世界的好,以及曾经那个世界的局限性。就好像所谓炫耀,在过去的认知里就是“妖艳jian货”,但现在才发现其实不过是做了件让自己觉得高兴同时身体也有能力让我高兴起来的事罢了。当然,也是走出去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世界上身材好的人遍地都是,原来的我就好像自动屏蔽了他们一样。以至于现在寻找“身材不好的”这点简直成了每次外出寻宝一样的快乐事……(这里并不带有歧视性意味。)
改变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瞬间”,而是在于长时间的默默积累,虽然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尽快的“看起来更好”,但是这个基础还是由“真正有多好”来决定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这就好像男扮女装和变性之间的差距一样,前者看起来遮掩的到位,但其实拙略不堪;而后者的天衣无缝则是由长期的持续改变导致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的“技巧”。
如果有一个困难必须克服才能前进,除了克服它,别无他法,更别指望绕过去。
而与其盲目的改变,掌握了方法确实可以事半功倍:
1、把基础打好:
每个人都想以更快的速度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但是如果有狗熊掰棒子的习惯,那就算有再多的知识也架不住毫无沉淀的这一结果。忘记“速成”,傻乎乎的去把该啃的东西啃进自己脑子里,最好的捷径其实就在于一点一点慢慢去做,所谓的速成不过是给了自己虚假的充实感罢了。
2、学以致用:
学习看起来只是一个“学”的过程,但本质上任何的学习都是为了“实践”。换句话说,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冷门小常识”上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意义的事情,不光对事业无用更对自己的生活交往没有太大的意义。而那些看起来复杂的知识看起来难以掌握,但使用好它们却可以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3、转变思维:
行动的改变根本在于思考的改变,但改变并不需要“等”彻底想明白了才发生变化。很多时候,人们想获得60分,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法子搞定80分范围的题,而不是使劲搞定50分的题。同样,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本质上只有往上思考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持续向下陷入生活陷阱无法自拔。
4、到更多优秀的人身边经受更深的磨练:
能够得到更优秀的人指点前提是自己不能太差,你不能让巴菲特教一个散户怎么用K线,因为他老人家根本都不用。世间不是缺乏真理,缺乏的是长期坚定执行的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当你不够优秀的时候,寻求别人的指点基本上都是浪费别人时间。就好像一个小说家曾经说过的那样:“没写够100万字之前,别问问题。”而等你达到了,你自然有资格有机会进入另一个世界。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变。
这就像以前说过的,一个人的自信来源于他的成绩一样。你是作弊得来的高分还是实打实学习得来的高分,看起来结果一样但其实是天壤之别。虽然,作弊得来的高分一样是“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让你在之后不断地取得“好成绩”,没准你脸皮厚点还为此可以获得自信,但这就跟“说谎成性”一样,你压根不知道说实话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世间的能量有正就有负,看起来世界上知名的“异端”也可以活得很潇洒,但从来没见哪个黑社会是愿意把自己越洗越黑的,即便那些已经能够掌控一个国家的“黑社会”力量——你当人家都是傻子吗?看起来暗事好做,明事难成,但想成为参天大树只有在阳光下才可以做到。
记得还没有走进社会的时候,总听到别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把每个人都染黑了。但是我觉得与其这样认为从而让自己有理有据的失败,还不如什么“观念”也不掺杂,把事情做好。别让自己从一开始脑子里就满是“无序”的概念。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荷鸣(hehemingHHM)
【更多深度好文】
关于独特性:《少有人走的路,反而更容易走成》
关于如何更好的失败:《如何成为一名积极的废人》
关于安全感与自由:《追逐安全感,只会失去更多的自在》
关于财富:《贫穷,是一种病》
Congratulations @lilijing! You have completed the following achievement on Steemit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
Click on the badge to view your Board of Honor.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