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读过的中国诗人(二)|三个一|月旦评

in #cn7 years ago (edited)

上一次介绍了我最喜欢的诗人,从这次开始,就要按时间顺序来啦。所以本文将要讲的,都是时代“久”远、不太常见的诗人们~


9.张衡,字平子。

个人喜好程度:★★★

推荐版本:《张衡诗文集校注》

参照版本:《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相关书籍:无

介绍评价:左思右想,两汉着实没啥诗人可选。汉赋笼统天下,散文亦多发议论,乃是战国遗风。仔细想想,战国有多少诗人?楚辞一脉之外,便没有了。到两汉时代,诗歌才缓慢地重新开始发展。汉代文学家并不少,自贾谊、枚乘,至相如、扬雄,及东汉班固、张衡,皆有文名,但其中的诗作,除班固《咏史》(第一首文人五言诗)外,唯张衡而已(实际上现在我们还无法确认西汉是不是真的有诗作流传下来,可见的几首都极似东汉人讬伪)。张衡诗现存的有四篇,七言一、五言二、四言一。七言者名《四愁诗》,由四支各七句构成。句中用兮字,近楚辞;又循环反复,颇类诗经;此诗还是我国最早的七言诗之一,以屈原美人手法喻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摘句: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张衡《四愁诗》


10.建安七子

个人喜好程度:★☆

基础版本:《建安七子集》

参照版本:《诗品集注》

相关书籍:《建安七子研究》、《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介绍评价:前文已经说过建安时期的重要性。除三曹之外,便是建安七子。孔融,字文举,别称孔北海;陈琳,字孔璋,别称陈记室;王粲,字仲宣,别称王侍中;徐干,字伟长;应玚,字德琏;刘桢,字公干;阮瑀,字元瑜,是阮籍之父,阮咸之祖(阮籍是阮咸的叔叔)。这些人的诗文大抵收录在《文选》、《诗品》里,但由于永嘉之乱,文学多有散佚,有很多都错乱了。徐干《室思》六首最可读,虽不如曹植,也足为传诵一时。

摘句:

峩峩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徐干《室思·其二》


11.阮籍,字宗嗣,别称阮步兵。

个人喜好程度:★★★★

基础版本:《阮籍集校注》

参照版本:《阮籍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相关书籍:无

介绍评价:阮籍诗原本多无题,也未曾想过结集,不过有感而发罢了。后人编辑整理的时候,便总加一个“咏怀”为题;而实际上这些诗的具体时间、事件、隐义都已不可考证了。由于政治动荡,阮籍作诗多有难言之隐,加之言辞清雅,到了南北朝,其原始意义就已经模糊不清。阮籍本来与司马氏交好,尤其与司马昭相得,偏偏又是高贵乡公曹髦的散骑常侍。司马氏欲代魏,阮籍犹上《劝进笺》。但高贵乡公身陨,则未免颇有微词。这种矛盾的心态自然不能明说,间或泄露于诗作。至于坊间流传阮籍一心忠魏、逢诗必刺司马氏云云,多为唐“五臣”注《文选》时胡诌,不值入耳。阮籍一心兼济天下,又与司马氏交好,但治国理念的不同使他始终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最终因文学而名传千古。其咏怀诗第一首最妙,上半首超凡脱俗、下半首情之所钟,徘徊仙凡,气质清越。

摘句: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其一》


12.嵇康,字叔夜,别称嵇中散。

个人喜好程度:★★★☆

基础版本:《嵇康集校注》

参照版本:《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相关书籍:《世说新语笺疏》、《嵇康的精神世界》、《嵇康评传》(王晓毅著)

介绍评价:嵇康以《广陵散》名,“临死,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惜固不与,广陵散于是绝矣’。”正是因为孤傲自与,嵇康放荡山林,不愿为官,这一点颇不同于阮籍。嵇康诗以四言为主,多写山林生活,追求自然、呼朋唤友,极富意趣。“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多么洒脱清爽。

摘句:

比翼翔云汉,饮露餐琼枝。多念世间人,夙驾咸驱驰。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
——嵇康《述志诗二首·其一》


PS:

唐宋以前的“鸳鸯”既有“夫妻”之喻,也有“兄弟”之义,大抵只要“不离不弃”的就可以。宋以来便单指夫妻了。

《玉台新咏》、《乐府诗集》保存古乐府比较多,特别是民间歌曲,很多都挺好玩的。只不过因为不知作者,有时代分散,不能写进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搜集了不少,可以作参考。


Sort:  

@crowflew, 写得好好哇~~~ img

@crowflew, 这篇月旦评杠杠的,不错不错!

顺祝狗年汪汪汪,旺旺旺!

唐宋以前的“鸳鸯”既有“夫妻”之喻,也有“兄弟”之义。哈哈!学到了

哈哈~夫妻是主要的,兄弟大概属于旁枝斜出的比喻,读魏晋诗可能偶尔会遇到

除了读过古诗,其它很少读,可能我不懂得欣赏哈哈

欣赏是可以培养培养滴,我很看好你哟!

我喜欢诗,感觉很有味道,看你的文章就是在培养情操呀~以后多看多想

你这么说我忽然觉得有点成就感哈哈哈哈,好像写的也有一点价值啦~

你读过的中国诗人有一打,厉害~

过奖啦~感觉应该在7、80个左右,不知道最后写下来会是怎么样,希望尽量写得能吸引人去读一下…

“鸳鸯有兄弟之义”,受到一教

这是不常见的用法嘿嘿,比如说“梦君如鸳鸯,比翼云间翔。既觉寂无见,旷如参与商”也是。因为我们常读的是唐诗宋词,那就几乎没有了,所以显得不为人知。

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因为文字发音改变的缘故,乐府诗的韵律不如后世的诗词那么好

对,唐诗宋词这种其实叫近体诗,再以前的不太讲究韵律,叫古体诗。

有些古体诗应该也是讲究韵律的,但是咱们对于字的发音变了,所以韵律感就没了

古体诗讲押韵,但不强求平仄。
唐诗宋词是近体诗呢。

咱们的发音变了是少了入声字,现在很多人写诗词还是按古代的平仄来写的呢。读着就会缺少韵律感。但如果按今音来写,韵律感就还在呢。你不信你读读我写的。虽然我的诗语言不怎么好,但韵律还是完全符合的,读着还是顺口的。

突然想起有的我也是按古音写的我忘了。。。。

亲,咱们说的不是一个事儿啊。你说的是发音,我说的是方言,两码事啊。就像有些歌用粤语唱就是押韵的,用普通话就不押韵。中文的特点是不同朝代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韵。

哦哦你说的是方言呀,我理解错了

嗯嗯,各朝各代人们所说的话和咱们现在的普通话有很多字都是同字不同音,比方说水浒传里“病关索 杨雄”,在当时的语言中“病”与“赛”同音,而不是后世所说的“病关索”是“使关索生病”。正因为这些同字不同音的词的存在,很多汉乐府诗的韵律消失不见了

你说的没错~
乐府诗盛行于汉魏晋南北朝,那个正是上古音往中古音转型的最后时期,不仅匈奴、鲜卑、羌、氐这些的语音混入,南方百越、林邑之类也多有交流,还有西域诸国和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和中亚、西亚文化。
文人诗更多用官话,民间歌曲就各有特色了。现在我们按普通话读肯定是要丢失很多韵味的。
加上@TVB姐说的,到了南北朝沈约一代,才开始重视韵律,提出“四声八病”的说法,有意识的考虑平仄、粘对、押韵法这些。之前的嘛,押韵就行了,音律则靠浑然天成。
读曹植、嵇康这些音律大家,偶尔也会有一点点感觉的。

我也很喜欢这些久远的诗,因为有一种久远的美!

高古哈哈哈~汉魏就是从质朴达意开始走向修辞典雅的过程,同时还不像诗经楚辞没两句就有不认识的字。。

鸳鸯以前还指兄弟呀...
突然发现鸳鸯戏水这个词不忍直视啊...

用得少哈哈~基佬玩水